形容不聽話的詞語
形容不聽話的詞語:1. 頑劣;2. 任性;3. 不服管教;4. 反抗;5. 桀驁不馴;6. 蠻橫;7. 刁蠻;8. 倔強;9. 頑固;10. 自我意識過強;11. 不肯妥協;12. 無法控制;13. 難以駕馭;14. 任性妄為;15. 自作主張;16. 不聽勸告;17. 固執己見;18. 一意孤行;19. 不尊重他人意見;20. 不顧后果
形容不聽話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蠻皮 | 蠻皮 mán pí 蠻皮(蠻皮) 頑劣,不聽話。《西游記》第十八回:“太公罵道:‘你那個蠻皮畜生,怎么不去尋人,又回來做甚?’” 明 唐順之 《與胡梅林總督書》之七:“ 蘇 松 府縣有司素蠻皮,一時提掇他不動,便成悮事。” 游戲《魔獸世界》也有蠻皮,剝皮475之后可以剝到 |
蠻皮 | 蠻皮 mán pí 蠻皮(蠻皮) 頑劣,不聽話。《西游記》第十八回:“太公罵道:‘你那個蠻皮畜生,怎么不去尋人,又回來做甚?’” 明 唐順之 《與胡梅林總督書》之七:“ 蘇 松 府縣有司素蠻皮,一時提掇他不動,便成悮事。” 游戲《魔獸世界》也有蠻皮,剝皮475之后可以剝到 |
刁潑 | 刁潑 刁潑,漢語詞語, 拼音是:diāo pō, 釋義:狡猾不聽話。 |
逆鬼 | 逆鬼 逆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ì guǐ,是指叛逆者的鬼魂,也指憎稱不聽話的人。 |
刁潑 | 刁潑 刁潑,漢語詞語, 拼音是:diāo pō, 釋義:狡猾不聽話。 |
不聽話 | 辭典解釋不聽話 bù tīng huà 不服從。 如:「不聽話的員工,常會讓主管傷腦筋。」小孩子不乖。 如:「你這么不聽話,我不會買玩具給你喔!」德語 ungehorsam (Adj)?, widerspenstig (Adj)?法語 désobéissant, qui n'écoute pas |
聽說聽道 | 聽說聽道 詞語釋義 方言。順從;聽話。山東梆子《墻頭記》第一場:“丈夫販賣雜貨耍秤桿兒為業,雖說對人有點刁鉆古怪,對我可是聽說聽道的。” 蔣子龍 《燕趙悲歌》十六:“他所了解的 武新耕 還是五、六年前那個 大趙莊 的黨支部書記,聽說聽道,他怎么撥拉就怎么轉。” |
隔壁聽話 | 隔壁聽話【解釋】指大言無實,空有聲調,難鯨攬驗。【出處】明·唐順之《答王遵巖書》:“蓋非特文章氣節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于真性不切及所聞于經書師友與意見之所窺測,而自以為道者,亦竟如隔壁聽話,全無交涉。” |
吃硬不吃軟 | 吃硬不吃軟【解釋】好言好語不聽從,態度一強硬,反使屈從了。形容人的外強中干,欺軟怕硬。【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戴大理囑咐他的一番話,說胡統領的為人,吃硬不吃軟。” |
吃硬不吃軟 | 【解釋】好言好語不聽從,態度一強硬,反使屈從了。形容人的外強中干,欺軟怕硬。【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戴大理囑咐他的一番話,說胡統領的為人,吃硬不吃軟。” |
輕骨頭 | 輕骨頭 閩語、粵語、吳語等漢語方言中的詞匯,指人態度不禮貌,不尊重他人的意思,不聽話的人。 |
輕骨頭 | 輕骨頭 閩語、粵語、吳語等漢語方言中的詞匯,指人態度不禮貌,不尊重他人的意思,不聽話的人。 |
呆癡 | 呆癡 呆癡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dāi chī,基本意思是憨頑,不聽話。 |
獃癡 | 呆癡 呆癡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dāi chī,基本意思是憨頑,不聽話。 |
呆癡 | 呆癡 呆癡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dāi chī,基本意思是憨頑,不聽話。 |
危言聳聽 | 危言聳聽【解釋】危言:使人吃驚的話;聳:驚動;聳聽:使聽話的人吃驚。指故意說些夸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出處】郭小川《論“聽話”》:“這不是什么‘危言聳聽’的道理,稍稍注意這個問題的人,是不難發現若干真憑實據的。”【近義詞】聳人聽聞、駭人聽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耳聞不如目見 | 耳聞不如目見【解釋】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出處】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示例】就行也不是話,再住也不是話,口說無憑,~,我背了馬,且請師父親去看看。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八回【近義詞】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反義詞】道聽途說【語法】復句式;作補語、分句;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
耳聞不如目見 | 【解釋】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出處】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示例】就行也不是話,再住也不是話,口說無憑,~,我背了馬,且請師父親去看看。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八回【近義詞】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反義詞】道聽途說【語法】復句式;作補語、分句;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
對牛彈琴 | 對牛彈琴【解釋】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示例】~,牛不入耳,罵得很好,咱們一總再算賬! ◎清·李當珍《鏡花緣》第九十回【近義詞】對牛鼓簧、白費口舌【反義詞】對癥下藥、有的放矢【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 |
對牛彈琴 | 【解釋】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示例】~,牛不入耳,罵得很好,咱們一總再算賬! ◎清·李當珍《鏡花緣》第九十回【近義詞】對牛鼓簧、白費口舌【反義詞】對癥下藥、有的放矢【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 |
順溜 | 順溜 順溜:漢語詞語 順溜: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中角色 順溜:動畫《聰明的順溜》角色 順溜 (漢語詞語)順溜,漢語詞匯。 拼音:shùn liū 釋義:1、順從聽話。2、舟行順水順風,暢通無阻。3、順利;順當。4、說話、文章等通順流利;有次序,不參差。5、靈活,能變通。 |
順溜 | 順溜 順溜:漢語詞語 順溜: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中角色 順溜:動畫《聰明的順溜》角色 順溜 (漢語詞語)順溜,漢語詞匯。 拼音:shùn liū 釋義:1、順從聽話。2、舟行順水順風,暢通無阻。3、順利;順當。4、說話、文章等通順流利;有次序,不參差。5、靈活,能變通。 |
聽說聽道 | 聽說聽道 詞語釋義 方言。順從;聽話。山東梆子《墻頭記》第一場:“丈夫販賣雜貨耍秤桿兒為業,雖說對人有點刁鉆古怪,對我可是聽說聽道的。” 蔣子龍 《燕趙悲歌》十六:“他所了解的 武新耕 還是五、六年前那個 大趙莊 的黨支部書記,聽說聽道,他怎么撥拉就怎么轉。” |
以規為瑱 | 以規為瑱【解釋】規:規勸;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把規勸的話當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規勸。【出處】《國語·楚語上》:“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 |
以規為瑱 | 【解釋】規:規勸;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把規勸的話當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規勸。【出處】《國語·楚語上》:“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 |
以規爲瑱 | 【解釋】規:規勸;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把規勸的話當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規勸。【出處】《國語·楚語上》:“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 |
頂頸 | 頂頸 粵語詞源。 粵語注音:ding2 geng2 普通話注音:dǐng jǐng 頂頸(頂頸) 頂撞,違拗。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命詔旨書》:“倘教導之后,爾各人尚有犯天條者,尚有不遵令者,尚有忤逆頂頸者,尚有臨陣退縮者,爾莫怪我高兄發令誅爾也。” 例句:呢個衰仔教極都唔聽,成日喺度~。(這個臭孩子怎么教都不聽話,成天頂嘴。) |
頂頸 | 頂頸 粵語詞源。 粵語注音:ding2 geng2 普通話注音:dǐng jǐng 頂頸(頂頸) 頂撞,違拗。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命詔旨書》:“倘教導之后,爾各人尚有犯天條者,尚有不遵令者,尚有忤逆頂頸者,尚有臨陣退縮者,爾莫怪我高兄發令誅爾也。” 例句:呢個衰仔教極都唔聽,成日喺度~。(這個臭孩子怎么教都不聽話,成天頂嘴。) |
瞠目結舌 | 瞠目結舌【解釋】瞠:瞪著眼;結舌:說不出話來。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困或驚呆的樣子。【出處】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梨花》:“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示例】他問每個同學的時候,別的同學也不得不傾耳靜聽,注意前后情節的線索,否則突然問到,便不免~,不知所答。 ◎鄒韜奮《經歷》【近義詞】張目結舌、張口結舌【反義詞】應對如流【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補語;用于書面語 |
瞠目結舌 | 【解釋】瞠:瞪著眼;結舌:說不出話來。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困或驚呆的樣子。【出處】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梨花》:“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示例】他問每個同學的時候,別的同學也不得不傾耳靜聽,注意前后情節的線索,否則突然問到,便不免~,不知所答。 ◎鄒韜奮《經歷》【近義詞】張目結舌、張口結舌【反義詞】應對如流【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補語;用于書面語 |
白當 | 白當 方言。平白無故;竟然。 《醒世姻緣傳》第二一回:“昨日這伙子斫頭的們只是不聽我說,白當的叫他帶累的我吃這們一頓虧!”《醒世姻緣傳》第六六回:“賊砍頭的!我說的話你白當不聽!” |
白當 | 白當 方言。平白無故;竟然。 《醒世姻緣傳》第二一回:“昨日這伙子斫頭的們只是不聽我說,白當的叫他帶累的我吃這們一頓虧!”《醒世姻緣傳》第六六回:“賊砍頭的!我說的話你白當不聽!” |
乖乖 | 乖乖 (漢語詞語)乖乖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guāi guāi,本義為:順從,聽話;乖巧,可愛。在一些場合中表示吃驚,驚訝。某些地方情人間的昵稱,對家中幼兒等的昵稱。 |
不聲不吭 | 【解釋】指不說話;不出聲。【出處】王汶石《新結識的伙伴》:“還在半個月前,張臘月隱隱聽說,南二社有個吳淑蘭的婦女隊長,在不聲不吭地跟她暗賽。”【示例】等到人們七嘴八舌把話都說光倒凈以后,他~,唿豁開人,帶著一股風直向工程隊隊部走去。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二【近義詞】不聲不響、默不做聲【反義詞】大喊大叫、大吵大鬧【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默不做聲 |
不聲不吭 | 不聲不吭【解釋】指不說話;不出聲。【出處】王汶石《新結識的伙伴》:“還在半個月前,張臘月隱隱聽說,南二社有個吳淑蘭的婦女隊長,在不聲不吭地跟她暗賽。”【示例】等到人們七嘴八舌把話都說光倒凈以后,他~,唿豁開人,帶著一股風直向工程隊隊部走去。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二【近義詞】不聲不響、默不做聲【反義詞】大喊大叫、大吵大鬧【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默不做聲 |
皮皮的 | 辭典解釋皮皮的 pí pí de 薄薄的。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一三回》:「一直去到底兒上只有皮皮的一層,方才拿將起來。」 頑皮的、不聽話。 如:「這孩子皮皮的,講都不聽。」 |
口呆目瞪 | 口呆目瞪【解釋】嘴說不出話,眼發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出處】明·許仲林《封神演義》第九十七回:“那軍士見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憐惜,再加他嬌滴滴,叫了幾聲將軍長,將軍短。便把這些軍士,叫得骨軟筋酥,口呆目瞪,軟癡癡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塊,莫能動履。”【示例】林氏卻又把小白菜的事情,細細向劉錫彤說了一遍,劉錫彤聽得,不禁嚇得~。 ◎《楊乃武與小白菜》第三十回 |
那頃 | 那頃 那個時候 《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那頃這丫頭在娘房里著緊不聽話,俺沒曾在灶上把刀背打他?” |
那頃 | 那頃 那個時候 《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那頃這丫頭在娘房里著緊不聽話,俺沒曾在灶上把刀背打他?” |
調皮 | 調皮 (詞語)調皮,指愛玩愛鬧,不聽勸導;狡猾 。 |
二桿 | 二桿 “二桿”也稱為“二桿子”是中國北方方言詞語,見于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方言.“二桿”的意思是“有點憨,沒有主見并且過于執著另一層含義是指光棍又沒錢.”(張輝:引用河南地方方言)生活中,孩子不聽話不穿厚衣服,母親常會說:“你個二桿子樣兒,叫你不穿厚,凍你.”以河南方言為例,“二桿”中的“桿”也意為單槍匹馬的意思,稍微有點貶義,即孤立的意思. |
調皮 | 調皮 (詞語)調皮,指愛玩愛鬧,不聽勸導;狡猾 。 |
二桿 | 二桿 “二桿”也稱為“二桿子”是中國北方方言詞語,見于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方言.“二桿”的意思是“有點憨,沒有主見并且過于執著另一層含義是指光棍又沒錢.”(張輝:引用河南地方方言)生活中,孩子不聽話不穿厚衣服,母親常會說:“你個二桿子樣兒,叫你不穿厚,凍你.”以河南方言為例,“二桿”中的“桿”也意為單槍匹馬的意思,稍微有點貶義,即孤立的意思. |
搗蛋 | 搗蛋 搗蛋,1.指借端生事,制造麻煩,無理取鬧。一般指熊孩子不聽話,調皮搗蛋,瞎惹是非。2.指聰明機靈。河南方言使用,一般指孩子特別機靈聰明。 |
挨棍子 | 辭典解釋挨棍子 āi gùn zi 受責。 如:「你再不聽話,小心我讓你挨棍子。」 |
搗蛋 | 搗蛋 搗蛋,1.指借端生事,制造麻煩,無理取鬧。一般指熊孩子不聽話,調皮搗蛋,瞎惹是非。2.指聰明機靈。河南方言使用,一般指孩子特別機靈聰明。 |
氣噎 | 氣噎 氣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qì yē,是指氣息哽噎。氣得說不出話。 |
氣噎 | 氣噎 氣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qì yē,是指氣息哽噎。氣得說不出話。 |
不曉事 | 不曉事 不曉事,漢語詞匯。 拼音:bù xiǎo shì 釋義:不明事理。 |
不曉事 | 不曉事 不曉事,漢語詞匯。 拼音:bù xiǎo shì 釋義:不明事理。 |
不乖 | 不乖 (侯文詠所著,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不乖》是2011年10月1日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侯文詠。本書強調不乖的重要性和如何開創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
危言聳聽 | 【解釋】危言:使人吃驚的話;聳:驚動;聳聽:使聽話的人吃驚。指故意說些夸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出處】郭小川《論“聽話”》:“這不是什么‘危言聳聽’的道理,稍稍注意這個問題的人,是不難發現若干真憑實據的。”【近義詞】聳人聽聞、駭人聽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口誤 | 口誤 口誤又稱“舌誤”(slip of the tongue)。口誤廣泛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語言中。什么是“口誤”,Boomer&Laver(1968)指出,“口誤是說話人對其試圖表達的一種偏離”,它并非因發音器官錯位或字詞意義理解錯誤而導致的發音錯誤。口誤非常普遍但相關論述并不是很多,大概與其難以收集記錄的特點有關。還有許多口誤可能被忽視,因為聽話人在頭腦里有一套期望交際裝置和自動糾錯機制,即使說話人表達有誤,聽話人也能按自己的期望理解而不會產生交際障礙。 |
澀脈 | 澀脈 澀脈,脈象名。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澀與滑相反,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滯澀不滑利。脈澀而無力,主精虧血少,脈道不充,血流不暢,所以脈氣往來艱澀。脈澀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脈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顯澀象。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 澀脈脈象特征: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指下如輕刀刮竹狀艱澀不暢的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津虧、血少。因津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無力。如慢性出血、遺精、陽痿、肢體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見脈澀無力。屬虛證。若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如腹中包塊,癥瘕積聚等,常見脈澀有力,屬實證。臨床上,澀脈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滯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測得澀脈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球壓積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動性減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緩慢,遂呈澀脈。可見于高脂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動脈硬化,及嚴重吐瀉脫水者。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與弦脈兼見,則主氣滯血瘀,可見于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等。如這類疾病并見心律失常,則可呈澀脈與結脈相兼的脈象。在臨床上,澀脈需與遲脈、結脈相鑒別。遲脈以脈率小(每分鐘59次以下)為特征,脈勢并無艱澀不暢感;而澀脈以往來艱澀為特征,脈率可以正常。澀脈的脈律規整,無歇止脈,結脈則脈有歇止,脈率小,容易鑒別。滑脈與澀脈在脈形、脈勢上相反:滑脈往來流利,起伏快,有圓滑流暢指感;而澀脈則往來艱澀,起伏慢,有如輕刀刮竹的不暢感。 澀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澀脈屬28病脈之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復雜脈象。歷代醫家對澀脈的描述有“遲細短散止”、“三五不調”等稱謂;或過于文字化,如“輕刀刮竹”、“病蠶食葉”、“如雨沾沙”等,很難掌握。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癥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并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因房顫有陣發性快速(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脈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脈象不盡相同。當心電圖確診為房顫時,去體會中醫的澀(散短止)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準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參以現代學者的觀點,并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心電圖及個人的臨床體會,對澀脈脈象特征,探討如下。 1. 澀可散,散澀并見 《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并規范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征,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二位前賢皆系澀散(短止)并提,臨床確實如此,澀散脈可以并見。澀散脈相當于陣發性快速房顫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數不清,脈率少于心率(脈搏短絀);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過于本位,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絕對不齊,散亂錯雜無序,至數不清,快慢不一,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乍疏乍數,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輕飄無根。此正中醫28病脈中的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 散脈,《脈經》:“大而散……有表無里。”《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由此可見,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齊,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等的散亂脈象。 快速房顫,因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強弱之間在寸關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澀脈。散中有澀,澀中有散。故云:澀可散,散澀并見。《中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為澀散脈。”并認為“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纖顫。” 2. 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瀕湖脈學》:“澀……往來難,短且散……兼短脈。”《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澀在短中求,短脈是構成澀脈的基本脈象之一。短脈,乃28病脈之一,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其率可疾數、可遲緩。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脈力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橫向的寸關尺而言,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關短小,尺浮大;關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強弱之間則形成“浮而短”之澀脈。 止脈,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非28病脈中的單一脈象,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相當于早搏脈、房顫脈、房室傳導阻滯脈及病竇脈等。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率在60~100次/分之間。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診家樞要》:“澀……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瀕湖脈學》:“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中醫診斷學》:“澀脈……往來艱澀不暢,脈律與脈力不勻,應指如輕刀刮竹。”此止脈乃澀短之義,因“短脈澀小”,實則澀脈,非結代之脈。 《中醫診斷學》:“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即房顫之止脈與早搏之止(結代)脈不同。房顫之止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止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皆俱澀短之脈象,只不過快速房顫脈以散澀(短)為主,而慢性持續性者則以澀短(止)為主而已。故云: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3. 澀脈細,沉細難尋;澀又散,浮大散亂 細脈:指脈細如線,指感為脈道狹小。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慢性房顫脈,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來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診家正眼》:“澀脈蹇滯,輕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中醫診斷學》:“澀脈,形細而行遲。”故云:澀脈細,沉細難尋。 快速房顫脈,因至數不清,快慢不一,脈律不整,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脈形大小不一,脈位以浮大散亂為主。脈形非細,脈位非沉。故云:澀又散,浮大散亂。 4. 澀非遲,可數可遲 遲脈:指脈來遲緩,以至數而言,一息脈動不足四至,即脈率<60次/分。 《脈經》:“澀脈細而遲……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瀕湖脈學》:“脈來三至號為遲,小駃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從前賢之文字描述分析,澀脈之遲當指至數而言,即脈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觀點者,《中醫脈象研究》:“關于澀脈象之‘遲’,也不應作至數之遲來理解。《病理學》曰:‘澀脈雖以形勢之重滯不靈為主,不系乎至數之遲緩。究意往來既澀,其勢必遲,所以叔和直謂之遲,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遲字是指脈搏的起落形態,來去遲緩之意……澀脈則血流往來澀滯,但至數正常。”房顫臨床常見的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快速房顫脈之脈率>100次/分,持續性房顫脈之脈率在60~100次/分,而臨床觀察,持續性房顫之脈率在<60次/分 者,沒有上述二種脈率常見。由此可見,澀脈之脈率可疾數、可遲緩,非獨遲也。故云:澀非遲,可(疾) 數可遲(緩)。 慢性房顫,當室率低于60次/分時,室率變得慢而規則,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可謂遲細而短。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正可謂“遲細短(散)時一止曰澀”之脈也,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 5 結語 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征為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的房顫脈相同。 參考文獻 [1] 金棟,何計清.澀脈新識[J].河北中醫,1997,19(2):3.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 [4] 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36(6):377. [5]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1,41(1):60. [6]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7]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92—102. [8] 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9—131.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子非孕既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
澀脈 | 澀脈 澀脈,脈象名。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澀與滑相反,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滯澀不滑利。脈澀而無力,主精虧血少,脈道不充,血流不暢,所以脈氣往來艱澀。脈澀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脈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顯澀象。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 澀脈脈象特征: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指下如輕刀刮竹狀艱澀不暢的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津虧、血少。因津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無力。如慢性出血、遺精、陽痿、肢體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見脈澀無力。屬虛證。若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如腹中包塊,癥瘕積聚等,常見脈澀有力,屬實證。臨床上,澀脈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滯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測得澀脈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球壓積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動性減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緩慢,遂呈澀脈。可見于高脂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動脈硬化,及嚴重吐瀉脫水者。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與弦脈兼見,則主氣滯血瘀,可見于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等。如這類疾病并見心律失常,則可呈澀脈與結脈相兼的脈象。在臨床上,澀脈需與遲脈、結脈相鑒別。遲脈以脈率小(每分鐘59次以下)為特征,脈勢并無艱澀不暢感;而澀脈以往來艱澀為特征,脈率可以正常。澀脈的脈律規整,無歇止脈,結脈則脈有歇止,脈率小,容易鑒別。滑脈與澀脈在脈形、脈勢上相反:滑脈往來流利,起伏快,有圓滑流暢指感;而澀脈則往來艱澀,起伏慢,有如輕刀刮竹的不暢感。 澀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澀脈屬28病脈之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復雜脈象。歷代醫家對澀脈的描述有“遲細短散止”、“三五不調”等稱謂;或過于文字化,如“輕刀刮竹”、“病蠶食葉”、“如雨沾沙”等,很難掌握。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癥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并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因房顫有陣發性快速(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脈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脈象不盡相同。當心電圖確診為房顫時,去體會中醫的澀(散短止)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準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參以現代學者的觀點,并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心電圖及個人的臨床體會,對澀脈脈象特征,探討如下。 1. 澀可散,散澀并見 《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并規范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征,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二位前賢皆系澀散(短止)并提,臨床確實如此,澀散脈可以并見。澀散脈相當于陣發性快速房顫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數不清,脈率少于心率(脈搏短絀);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過于本位,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絕對不齊,散亂錯雜無序,至數不清,快慢不一,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乍疏乍數,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輕飄無根。此正中醫28病脈中的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 散脈,《脈經》:“大而散……有表無里。”《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由此可見,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齊,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等的散亂脈象。 快速房顫,因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強弱之間在寸關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澀脈。散中有澀,澀中有散。故云:澀可散,散澀并見。《中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為澀散脈。”并認為“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纖顫。” 2. 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瀕湖脈學》:“澀……往來難,短且散……兼短脈。”《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澀在短中求,短脈是構成澀脈的基本脈象之一。短脈,乃28病脈之一,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其率可疾數、可遲緩。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脈力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橫向的寸關尺而言,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關短小,尺浮大;關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強弱之間則形成“浮而短”之澀脈。 止脈,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非28病脈中的單一脈象,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相當于早搏脈、房顫脈、房室傳導阻滯脈及病竇脈等。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率在60~100次/分之間。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診家樞要》:“澀……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瀕湖脈學》:“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中醫診斷學》:“澀脈……往來艱澀不暢,脈律與脈力不勻,應指如輕刀刮竹。”此止脈乃澀短之義,因“短脈澀小”,實則澀脈,非結代之脈。 《中醫診斷學》:“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即房顫之止脈與早搏之止(結代)脈不同。房顫之止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止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皆俱澀短之脈象,只不過快速房顫脈以散澀(短)為主,而慢性持續性者則以澀短(止)為主而已。故云: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3. 澀脈細,沉細難尋;澀又散,浮大散亂 細脈:指脈細如線,指感為脈道狹小。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慢性房顫脈,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來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診家正眼》:“澀脈蹇滯,輕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中醫診斷學》:“澀脈,形細而行遲。”故云:澀脈細,沉細難尋。 快速房顫脈,因至數不清,快慢不一,脈律不整,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脈形大小不一,脈位以浮大散亂為主。脈形非細,脈位非沉。故云:澀又散,浮大散亂。 4. 澀非遲,可數可遲 遲脈:指脈來遲緩,以至數而言,一息脈動不足四至,即脈率<60次/分。 《脈經》:“澀脈細而遲……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瀕湖脈學》:“脈來三至號為遲,小?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從前賢之文字描述分析,澀脈之遲當指至數而言,即脈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觀點者,《中醫脈象研究》:“關于澀脈象之‘遲’,也不應作至數之遲來理解。《病理學》曰:‘澀脈雖以形勢之重滯不靈為主,不系乎至數之遲緩。究意往來既澀,其勢必遲,所以叔和直謂之遲,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遲字是指脈搏的起落形態,來去遲緩之意……澀脈則血流往來澀滯,但至數正常。”房顫臨床常見的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快速房顫脈之脈率>100次/分,持續性房顫脈之脈率在60~100次/分,而臨床觀察,持續性房顫之脈率在<60次/分 者,沒有上述二種脈率常見。由此可見,澀脈之脈率可疾數、可遲緩,非獨遲也。故云:澀非遲,可(疾) 數可遲(緩)。 慢性房顫,當室率低于60次/分時,室率變得慢而規則,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可謂遲細而短。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正可謂“遲細短(散)時一止曰澀”之脈也,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 5 結語 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征為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的房顫脈相同。 參考文獻 [1] 金棟,何計清.澀脈新識[J].河北中醫,1997,19(2):3.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 [4] 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36(6):377. [5]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1,41(1):60. [6]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7]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92—102. [8] 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9—131.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子非孕既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
交惡 | 交惡 【原文】王東亭與謝公交惡。王在東聞謝喪,便出都詣子敬,道欲哭謝公。子敬始臥,聞其言,便驚起曰:“所望于法護。”王于是往哭。督帥刁約不聽前,曰:“官平生在時,不見此客。”王亦不與語,直前哭,甚慟,不執末婢手而退。(傷逝第十七/15) 【譯文】王東亭(?,小字法護)與謝公(安)兩人結下冤仇。王東亭在會稽聽說謝公去世了,就趕到京都建康,拜訪子敬(王獻之),說想去哭吊謝公。子敬原先躺在床上,一聽他的話,就吃驚地起身,說:“這是我對于法護您的希望。”王東亭于是前往謝家憑吊。謝安手下的督帥刁約不讓他上前,說:“我們長官在世時,從來不見這位客人。”王東亭也不和他多說,一直走到靈前哭吊,非常悲痛,結果也不和末婢(謝琰小字,謝安少子)握手就退了出來。 |
交惡 | 交惡 【原文】王東亭與謝公交惡。王在東聞謝喪,便出都詣子敬,道欲哭謝公。子敬始臥,聞其言,便驚起曰:“所望于法護。”王于是往哭。督帥刁約不聽前,曰:“官平生在時,不見此客。”王亦不與語,直前哭,甚慟,不執末婢手而退。(傷逝第十七/15) 【譯文】王東亭(?,小字法護)與謝公(安)兩人結下冤仇。王東亭在會稽聽說謝公去世了,就趕到京都建康,拜訪子敬(王獻之),說想去哭吊謝公。子敬原先躺在床上,一聽他的話,就吃驚地起身,說:“這是我對于法護您的希望。”王東亭于是前往謝家憑吊。謝安手下的督帥刁約不讓他上前,說:“我們長官在世時,從來不見這位客人。”王東亭也不和他多說,一直走到靈前哭吊,非常悲痛,結果也不和末婢(謝琰小字,謝安少子)握手就退了出來。 |
插入語 | 插入語 在現代漢語中,插入語屬于獨立語,其作用是句子表意嚴密化,補足句意,包括說話者對話語的態度,或引起聽話者的注意。 在一個句子中間插入一個成分,它不作句子的何種成分,也不和句子的何種成分發生結構關系,同時既不起連接作用,也不表示語氣,這個成分稱之插入語。 |
活該 | 活該 (李宇春演唱歌曲)《活該》收錄于李宇春2009同名專輯《李宇春》中。由李宇春填詞,一半粵語一半國語唱出的《活該》,從曲調到歌詞都還原了那種氛圍。電吉他出色的撩撥,不確定的滑音,濃郁的鼻腔哼鳴,懶洋洋卻赤稞裸的勾引。聽不聽醒不醒冰不冰驚不驚,鮮紅的唇印與迷幻的酒精留下的是燈紅酒綠蘭桂坊一般的幻覺。而頃刻間又變成惡狠狠的質問,點解?點解,看是誰活該。那是顛倒眾生的女王斜靠在沙發上的訓話。我為你而來,我為你膜拜。粵語歌曲常有的幾句,說致敬不如說還原。這等舍我其誰的氣勢,你我都已等了很久。 活該 (詞語)活該(huó gāi),口語中表示一點也不委屈,應該如此(含貶義)。如:既然如此,那就活該了。 |
活該 | 活該 (李宇春演唱歌曲)《活該》收錄于李宇春2009同名專輯《李宇春》中。由李宇春填詞,一半粵語一半國語唱出的《活該》,從曲調到歌詞都還原了那種氛圍。電吉他出色的撩撥,不確定的滑音,濃郁的鼻腔哼鳴,懶洋洋卻赤稞裸的勾引。聽不聽醒不醒冰不冰驚不驚,鮮紅的唇印與迷幻的酒精留下的是燈紅酒綠蘭桂坊一般的幻覺。而頃刻間又變成惡狠狠的質問,點解?點解,看是誰活該。那是顛倒眾生的女王斜靠在沙發上的訓話。我為你而來,我為你膜拜。粵語歌曲常有的幾句,說致敬不如說還原。這等舍我其誰的氣勢,你我都已等了很久。 活該 (詞語)活該(huó gāi),口語中表示一點也不委屈,應該如此(含貶義)。如:既然如此,那就活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