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的四字詞語
南北的四字詞語:南轅北轍;南山南水;南風不競;南轅北轍;南轅北轉;南柯一夢;南山可移;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南柯一夢
南北的四字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南北 | 南北 (好妹妹樂隊2013年創作專輯)《南北》是民謠組合好妹妹樂隊的第二張專輯,由黃立偉擔任制作人。該專輯共收錄了12首歌曲,外加4首額外的單曲,于2013年5月7日發行。 2014年,好妹妹樂隊憑借該專輯獲得“2013年度蒙牛酸酸乳MusicRadio中國TOP排行榜”內地年度最佳樂團;專輯中單曲《一個人的北京》獲得“2013年度蒙牛酸酸乳MusicRadio中國TOP排行榜”內地年度最佳作詞獎。 南北 (漢語詞語)南北,指北方和南方;南端到北端之間的距離。 |
南北宗 | 南北宗 (中國山水畫派別)南北宗,是中國書畫史上一種理論學說。明代畫家董其昌所創。山水畫里的南北分宗論是明清時期繪畫理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響了畫家的創作活動,及其對繪畫本身的理解和對中國山水畫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書法、詩詞等相關藝術門類的理論建構。 |
南北衙 | 南北衙 拼音:nán běi yá 注音:ㄣㄢˊ ㄅㄟˇ ㄧㄚˊ 1. 唐 時皇宮禁衛軍分為南衙、北衙,合稱“南北衙”。《新唐書·兵志》:“夫所謂天子禁軍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諸衛兵是也;北衙者,禁軍也。”參見“ 南衙 ”。 2. 唐 時謂宰相以下群臣為南衙,稱宮中宦官為北司,合稱“北司、南衙”,亦稱“ 南北衙 ”。參見“ 南衙 ”。 |
南北書派 | 南北書派 南北書派 解釋:南方與北方兩大風格不同的書法派別。宋代趙孟堅《論書》有“晉宋而下,分而南北”之語,清代阮元《南北書派論》以“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實即以帖學為南派,以碑學為北派。但其說與書法史并不很符合。 |
南北書派 | 南北書派 南北書派 解釋:南方與北方兩大風格不同的書法派別。宋代趙孟堅《論書》有“晉宋而下,分而南北”之語,清代阮元《南北書派論》以“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實即以帖學為南派,以碑學為北派。但其說與書法史并不很符合。 |
南北合套 | 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是指在一個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種體式。最初南北曲的曲牌不能出現在同一套曲內。 元中葉以后,成規漸被打破。在同一宮調內,可選取若干音律相互和諧的南曲和北曲曲牌,交錯使用,聯成套曲。南戲如《宦門子弟錯立身》,散曲如沉和的《瀟湘八景》,都曾使用南北合套。 明清時應用尤廣。 |
南北曲 | 南北曲 南北曲,古代中國戲曲、音樂術語。是南曲與北曲的合稱。南曲又稱"南詞",北曲又稱"北詞",故也合稱為"南北詞"。 |
南北對話 | 南北對話 南北對話亦稱“南北談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為解決全球性的能源、貿易、金融等問題而舉行的國際會談。因參加會談的發展中國家大多在南半球,發達國家多在北半球,故名。發展中國家出于要求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結構,消除經濟上對過去宗主國的依附性,擺脫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控制與剝削,在本世紀60年代已開始與發達國家對話。在70年代已在原料、能源、糧食、貿易、貨幣制度、技術轉讓、經濟發展等問題上進行多邊談判。根據法國前總統瓦·吉·德斯坦的倡議,1975年12月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經濟合作會議。出席會議的有19個發展中國家、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及其他7個發達國家。1977年5月底,在巴黎召開了第二次國際經濟合作會議。1981年10月,在墨西哥坎昆城召開了有14個發展中國家 (包括中國) 和8個發達國家首腦及其他代表參加的南北對話高級會議。這幾次會談,均因發達國家力圖維護既得利益,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但南北對話的出現,說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領域中的地位正在提高。 |
南北學 | 南北學 南北學,漢語拼音nán běi xué,南北朝 時,經學分為南、北兩派。 |
南北學 | 南北學 南北學,漢語拼音nán běi xué,南北朝 時,經學分為南、北兩派。 |
南北合作 | 南北合作 南:指的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北:指的是發達國家。因發展中國家多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發達國家多在北半球的北部,故以"南北"分別指代之。意指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技術等領域內的廣泛合作。 |
東西南北 | 東西南北【解釋】指四方、到處、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處飄泊,行蹤不定。【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東西南北,誰敢安處。” 《禮記·檀弓上》:“今丘(孔子)也,東西南北之人也。”【示例】后以奔走四方,~,馳驅少暇。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 |
東西南北人 | 東西南北人【解釋】指居處無定之人。【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鄭玄注:“東西南北,言居無常處也。”【示例】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 ◎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 |
南北路 | 南北路 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黃是由吹腔、高撥子演變而成。在有些劇種中,西皮、二黃又分別稱為“北路”、“南路”,合稱“南北路”。清初時西皮是漢調的主要腔調,二黃是微調的主要腔調。隨著漢調、微調以及二者合流演變而成的京劇在各地的流傳,西皮、二黃對南方許多劇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發展出一些新的劇種,形成一種聲腔系統。京劇在皮黃系統中流傳最廣,因此“皮黃”有時也專指京劇。 |
東西南北 | 【解釋】指四方、到處、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處飄泊,行蹤不定。【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東西南北,誰敢安處。” 《禮記·檀弓上》:“今丘(孔子)也,東西南北之人也。”【示例】后以奔走四方,~,馳驅少暇。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 |
東西南北人 | 【解釋】指居處無定之人。【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鄭玄注:“東西南北,言居無常處也。”【示例】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 ◎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 |
南北宅 | 南北宅 南北宅,nánběizhái,宋代皇室子弟的學塾,有南北兩處,故稱。 |
大江南北 | 大江南北【解釋】指靠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廣大地區。【出處】清·惲敬《上曹儷笙侍郎書》:“而大江南北,以文名天下者,幾于昌(猖)狂無理,排溺一世之人,其勢力至今未已。” |
東西南北客 | 東西南北客【解釋】指居處無定之人。【出處】參見“東西南北人”。【示例】綸巾老子無遺策,長作~。 ◎宋·陳與義《欲離均陽而雨不止書八句寄何子應》詩 |
東西南北客 | 【解釋】指居處無定之人。【出處】參見“東西南北人”。【示例】綸巾老子無遺策,長作~。 ◎宋·陳與義《欲離均陽而雨不止書八句寄何子應》詩 |
南北卷 | 南北卷 南北卷是指制度明代科舉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錄取進士的制度。起因于洪武三十年(1397)。是年會試,考官劉三吾、白信蹈所取進士五十二名皆南士,朱元璋怒,認為所取有偏,親自閱卷,定六十一名進士皆北士。史稱“南北榜之爭”,亦稱“春夏榜之爭”。仁宗洪熙元年(1425),以南北文化水平高低不同,規定南北取士分配比例為,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宣德、正統年間,又分為南、北、中卷,以百人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南卷含應天及蘇松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 北卷含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中卷含四川、廣西、云南、貴州及鳳陽、廬州二府,滁、徐、和三州。后南北卷地域、比例時有調整,但均堅持南北分卷取士。清代會試亦根據應試人數多寡確定南、北、中三地域不同中式名額。 |
北朝 | 北朝 (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五朝總稱)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于北方五個朝代的總稱。 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繼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滅亡南朝陳,完成了統一大業,所以沒被稱作北隋,而是被后世稱為隋朝)。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為止,與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對峙,合稱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為正統。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周靜帝帝位禪讓于楊堅,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北朝結束。 北朝結束了中國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面。后世的隋唐兩朝都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并且又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并加以更好的發展和創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礎。 |
廣西 | 廣西 (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簡稱“桂”。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文:Gvangjsih Bouxcuegh Swcigih),首府南寧市。得名于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西謂廣西。與廣東、湖南、貴州、云南相鄰,并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14個地級市,111個縣級行政區(40個市轄區、8個縣級市、52個縣、12個自治縣)。南臨北部灣,是中國唯一沿海的自治區。 廣西地處中國華南地區,介于北緯20°54′-26°24′,東經104°26′-112°04,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大陸海岸線長約1595千米,是全國三大僑鄉之一。 先秦時已存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甑皮巖遺址、白蓮洞遺址、麒麟山等文化遺存,先秦時期,廣西屬百越之地一部分,壯族、侗族是嶺南廣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分別源于先秦百越不同的越人支系。秦漢后漢、苗等北方中原民族南遷與土著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各族之間相互融合孕育各種文化的誕生和發展,在原百越文化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桂柳、嶺南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廣西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廣西北部灣6市聯手廣東省湛江市、海南省海口市等5市,建設北部灣城市群,成為貫通我國西部地區與中南半島的南北陸路新通道。廣西形成以北部灣城市群為引領、珠江-西江經濟帶和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為支撐經濟增長極。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游》最佳旅游創新營銷目的地。 |
東北平原 | 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Northeast China Plain)或稱松遼平原(廣義)、關東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國東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四個省區,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東北平原處于溫帶和暖溫帶范圍,有大陸性和季風型氣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間季風交替。7月均溫21~26℃,1月均溫-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沖積平原和臺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臺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東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區域之一,東北四省(區)糧食產量占中國總產的三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大豆、畜牧業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機械、能源、化工基地。 |
京廣鐵路 | 京廣鐵路 京廣鐵路(北京-廣州)是一條從首都北京市通往廣東省廣州市的鐵路,于1957年全線建成,全長2302千米。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之前,隔江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從北京市到湖北省武漢市漢口,稱為“京漢鐵路”(1949年以前稱“盧漢鐵路”“平漢鐵路”),于1897年4月動工到1906年4月建成。南段從廣東省廣州市到湖北省武漢市武昌,稱為“粵漢鐵路”,于1900年7月動工到1936年4月建成。在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后,兩條鐵路接軌,并正式更名為京廣鐵路,1955年12月開始復線工程,1988年12月完工;1992年部分線路路徑改線并于12月開始電氣化工程,2001年9月10日完工。京廣鐵路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鐵路干線,其連接了6座省會、直轄市,以及多座大中城市。 京廣鐵路連接五省一市,是貫通中國南北的重要鐵路大通道,是國家鐵路南北交通大動脈,也是中國鐵路運輸最為繁忙的主要干線,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京廣線南運貨物以煤炭、鋼鐵、石油、木材及出口物資為主,北運貨物主要是有色金屬礦產品以及糧、糖、茶、水果等農產品和進口物資。 京廣鐵路途經地形為華北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湘東丘陵、衡陽盆地、南嶺、珠江三角洲,溝通了華北、華中與華南,是我國鐵路網的中軸。 |
東北平原 | 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Northeast China Plain)或稱松遼平原(廣義)、關東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國東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四個省區,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東北平原處于溫帶和暖溫帶范圍,有大陸性和季風型氣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間季風交替。7月均溫21~26℃,1月均溫-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沖積平原和臺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臺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東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區域之一,東北四省(區)糧食產量占中國總產的三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大豆、畜牧業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機械、能源、化工基地。 |
北河 | 北河 (地名)清以前黃河自今內蒙古磴口縣以下分為南北二支北支約當今烏加河時為黃河正流對南支而言稱北河。 地名,距離北京向南97公里處,隸屬河北保定定興縣北河鄉。107國道,京廣鐵路均貫穿其村。村北有一拒馬河。流經多年,現已斷流。 |
南北選 | 南北選 南北選是指金朝采用南北方不同的科舉取士方法。金滅遼和北宋后,急欲得漢族士人以撫輯新附。由于遼、宋制度不一,金太宗于天會五年(1127)下詔南北各因其素常所習之業取士,號為“南北選”。熙宗天眷元年(1138)五月, 詔南北選各以經義、詞賦兩科取士。海陵天德三年(1151),將南北選合并為一,專以詞賦取士。 |
南北選 | 南北選 南北選是指金朝采用南北方不同的科舉取士方法。金滅遼和北宋后,急欲得漢族士人以撫輯新附。由于遼、宋制度不一,金太宗于天會五年(1127)下詔南北各因其素常所習之業取士,號為“南北選”。熙宗天眷元年(1138)五月, 詔南北選各以經義、詞賦兩科取士。海陵天德三年(1151),將南北選合并為一,專以詞賦取士。 |
海防 | 海防 (越南城市)海防是越南北部的濱海城市,第三大城市,面積1503平方公里,人口190萬,近年來陸續有外資入駐并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園。 (越南語:Thành ph? H?i Phòng/城鋪海防)北方靠近廣寧省、西方靠近海洋省、南方靠近太平省、東方靠近東海的北部灣及海南島嶼、離白龍尾島縣70公里。海防市離首都河內東北部102公里,是越南北方的直轄市,規模僅次于河內市和胡志明市,是越南第三大城,同時擁有越南北方最大的港口。總面積為1503平方千米。截至2012年,海防市下轄7個縣、2島區和6郊區,人口1907705人。 2014年總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2013年下降8.53%,達計劃(方案從8.0上升到9.0%),其中:農業、林業和漁業增長1.89%;工業增加10.72%。 海防 (詞語釋義)是指在國家領海,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 |
交趾 | 交趾 交趾,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先秦時期為百越支下駱越的分部,初期范圍為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秦朝以后,設"交趾郡",為今越南北部。漢朝之后其地域范圍歷經演變,東漢時將交趾更名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圍及其文化遺跡位包括今廣東省至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于今越南河內。后來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后世稱為"交州"。 “交趾”一名在南越國時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稱來源于《禮·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紋臉,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盤腿。《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解釋為:《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
秦嶺 | 秦嶺 (中國地理南北分界山脈秦嶺)秦嶺,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于陜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于嘉陵江。而廣義上的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陜西。在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長約1600多千米,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 由于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陜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陜南地區的界山。 |
秦嶺 | 秦嶺 (中國地理南北分界山脈秦嶺)秦嶺,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于陜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于嘉陵江。而廣義上的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陜西。在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長約1600多千米,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 由于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陜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陜南地區的界山。 |
北學 | 北學 北學是一個漢語詞匯,釋義為周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之一。南北朝時北朝的經學。 |
津浦鐵路 | 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Tientsin-Pukow Railway),始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于1912年(民國元年)全線筑成通車,是中國南北的要沖,一條重要的南北干線。 是中國向英德兩國貸款修建的鐵路,全長1009公里,僅用4年多時間就修建完成,其修建速度之快為清代鐵路之最。北起天津總站(今天津北站),南至南京浦口火車站,全長1009.48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東站,正線全長為1013.830公里,設站85個。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使用,南京成為連接京滬的中間站,津浦鐵路也延伸更名為京滬鐵路。 |
南皿 | 南皿 詞語解釋 清 代科舉北闈鄉試朱卷,以 滿 、 蒙 編作滿字號; 直隸 編作貝字號;貢、監生編作皿字號;又以南北省人編為南、北、中三類。“貝”系“貢”的省寫;“皿”系“監”的省寫,故“南貝”指南省的貢生;“南皿”指南省的監生。參閱《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錄送鄉試一》。 |
北學 | 北學 北學是一個漢語詞匯,釋義為周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之一。南北朝時北朝的經學。 |
津浦鐵路 | 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Tientsin-Pukow Railway),始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于1912年(民國元年)全線筑成通車,是中國南北的要沖,一條重要的南北干線。 是中國向英德兩國貸款修建的鐵路,全長1009公里,僅用4年多時間就修建完成,其修建速度之快為清代鐵路之最。北起天津總站(今天津北站),南至南京浦口火車站,全長1009.48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東站,正線全長為1013.830公里,設站85個。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使用,南京成為連接京滬的中間站,津浦鐵路也延伸更名為京滬鐵路。 |
北道 | 北道 北道區(現已更名為麥積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屬黃河流域,處渭河中游。東接陜西省寶雞、鳳倒,南鄰兩當、徽縣、秦城區,西連甘谷縣,北靠秦安、清水縣。東西最長120公里,南北最寬50公里。總面積3486平方公里。轄19個鄉、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55418人,農業人口4438849人,民族16個,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蒙、藏、滿、維吾爾、東鄉、土、土家、朝鮮、彝、瑤、錫伯、裕固、布依、壯族等。 |
雞鹿塞 | 雞鹿塞 雞鹿塞,是中國漢代通塞北之隘口。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磴口縣(巴彥高勒)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峽谷南口。峽谷貫通陽山(今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漢長城,東鄰屠申澤,為漢代西北部門戶,扼控穿越陽山之交通咽喉。西漢置塞。塞城臨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峽口西側。 |
南北軍 | 南北軍 西漢初設置在長安城內的禁衛軍。南軍屬衛尉統領﹐北軍屬中尉統領。南軍分別駐扎在未央﹑長樂兩宮之內的城垣下﹐負責守衛兩宮。長安城除宮城范圍以外﹐皆歸中尉守護﹐城門及城郊由城門﹑步兵校尉掌管。未央﹑長樂兩宮位于長安城南部﹐所以衛尉統率的軍隊稱南軍﹐長安城北部歸中尉﹐中尉后改名執金吾﹐中尉或執金吾所部為北軍。 |
終南山 | 終南山 (陜西省終南山)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壽文化”、“鐘馗文化”、“財神文化”的發祥圣地,位于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志。 終南山位于陜西省境內,它東起盛產美玉的藍田縣最東端的楊家堡,西至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介于東經107°37′—109°49′、北緯33°41′—34°22′之間,東西長約230千米,最寬處55千米,最窄處15千米,總面積約4851平方千米。橫跨藍田縣、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等縣區,綿延200余里,雄峙在古城長安(西安)之南,成為長安城高大堅實的依托、雄偉壯麗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終南山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有“中國天然動物園”、“亞洲天然植物園”之稱,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跡、第四紀地質遺跡、地貌遺跡和古人類遺跡為特色。 終南山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2009年8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秦嶺終南山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
終南山 | 終南山 (陜西省終南山)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壽文化”、“鐘馗文化”、“財神文化”的發祥圣地,位于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志。 終南山位于陜西省境內,它東起盛產美玉的藍田縣最東端的楊家堡,西至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介于東經107°37′—109°49′、北緯33°41′—34°22′之間,東西長約230千米,最寬處55千米,最窄處15千米,總面積約4851平方千米。橫跨藍田縣、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等縣區,綿延200余里,雄峙在古城長安(西安)之南,成為長安城高大堅實的依托、雄偉壯麗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終南山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有“中國天然動物園”、“亞洲天然植物園”之稱,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跡、第四紀地質遺跡、地貌遺跡和古人類遺跡為特色。 終南山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2009年8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秦嶺終南山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
南北軍 | 南北軍 西漢初設置在長安城內的禁衛軍。南軍屬衛尉統領﹐北軍屬中尉統領。南軍分別駐扎在未央﹑長樂兩宮之內的城垣下﹐負責守衛兩宮。長安城除宮城范圍以外﹐皆歸中尉守護﹐城門及城郊由城門﹑步兵校尉掌管。未央﹑長樂兩宮位于長安城南部﹐所以衛尉統率的軍隊稱南軍﹐長安城北部歸中尉﹐中尉后改名執金吾﹐中尉或執金吾所部為北軍。 |
雞鹿塞 | 雞鹿塞 雞鹿塞,是中國漢代通塞北之隘口。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磴口縣(巴彥高勒)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峽谷南口。峽谷貫通陽山(今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漢長城,東鄰屠申澤,為漢代西北部門戶,扼控穿越陽山之交通咽喉。西漢置塞。塞城臨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峽口西側。 |
傖荒 | 傖荒 傖荒 讀音:cang huang 解釋:晉、南北朝時,南人譏北地荒遠、北人粗鄙,稱之為“傖荒”。 出處: 1,《宋書.杜驥傳》:“晚渡北人,朝廷常以傖荒遇之。” 2,陸游《跋張監丞云莊詩集》:“虜覆神州七十年,東南士大夫視長淮以北猶傖荒也。” |
兩淮 | 兩淮 兩淮是個多義詞。“兩淮”是個方位地理概念,一解為“淮南”、“淮北”之合稱,泛指今日蘇皖兩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縱向概念;一解為“淮東”、“淮西”之合稱,分別指代蘇皖兩省江淮之間的地方,是橫向概念。就江蘇來說,“淮南”的范圍大致和“淮東”重合。 |
南學 | 南學 周代五學之一。南朝宋何尚之于南郭外立學聚生徒,稱為南學。 南北朝時南朝的經學。清初黃宗羲開塾講肄,時人稱為南學。清代雍正 九年,將毗連國子監街南的官房作為學舍,令助教等官及肄業生居住,稱為“南學”。 |
賀蘭山 | 賀蘭山 (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北山脈)賀蘭山脈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此說疑有誤,唐代韋蟾有詩云:“賀蘭山下果園成”,蒙古人在13世紀才崛起,說源于蒙語只是通用說法)。 賀蘭山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高,海拔2000~3000米。主峰亦稱賀蘭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1739年銀川附近發生8級地震,1561年在中寧、1709年在中衛都發生過7.5級地震。賀蘭山北段煤藏豐富,新建有賀蘭山煤炭工業基地。包蘭鐵路有支線由平羅伸至賀蘭山的汝箕溝。 |
磁偏角 | 磁偏角 磁偏角是指地球表面任一點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夾角。因指南針、磁羅盤是測定磁偏角最簡單的裝置,所以磁偏角的發現和測定的歷史也很早。1702年,英國埃德蒙多·哈雷發表了第一幅大西洋磁偏角等值線圖。根據規定,磁針指北極N向東偏則磁偏角為正,向西偏則磁偏角為負。磁偏角'是指磁針靜止時,所指 的北方與真正北方的夾角。我國北宋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地磁的南北極與地理的南北極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
傖荒 | 傖荒 傖荒 讀音:cang huang 解釋:晉、南北朝時,南人譏北地荒遠、北人粗鄙,稱之為“傖荒”。 出處: 1,《宋書.杜驥傳》:“晚渡北人,朝廷常以傖荒遇之。” 2,陸游《跋張監丞云莊詩集》:“虜覆神州七十年,東南士大夫視長淮以北猶傖荒也。” |
賀蘭山 | 賀蘭山 (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北山脈)賀蘭山脈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此說疑有誤,唐代韋蟾有詩云:“賀蘭山下果園成”,蒙古人在13世紀才崛起,說源于蒙語只是通用說法)。 賀蘭山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高,海拔2000~3000米。主峰亦稱賀蘭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1739年銀川附近發生8級地震,1561年在中寧、1709年在中衛都發生過7.5級地震。賀蘭山北段煤藏豐富,新建有賀蘭山煤炭工業基地。包蘭鐵路有支線由平羅伸至賀蘭山的汝箕溝。 |
南學 | 南學 周代五學之一。南朝宋何尚之于南郭外立學聚生徒,稱為南學。 南北朝時南朝的經學。清初黃宗羲開塾講肄,時人稱為南學。清代雍正 九年,將毗連國子監街南的官房作為學舍,令助教等官及肄業生居住,稱為“南學”。 |
兩淮 | 兩淮 兩淮是個多義詞。“兩淮”是個方位地理概念,一解為“淮南”、“淮北”之合稱,泛指今日蘇皖兩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縱向概念;一解為“淮東”、“淮西”之合稱,分別指代蘇皖兩省江淮之間的地方,是橫向概念。就江蘇來說,“淮南”的范圍大致和“淮東”重合。 |
大雪山 | 大雪山 (四川省西邊的高大山脈)大雪山是大渡河和雅礱江之間的分水嶺,四川省西部重要地理界線。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內,呈南北走向,由北向南有黨嶺山、折多山、貢嘎山、紫眉山等,其余脈牦牛山向南伸入涼山彝族自治州,南北延伸400多公里,是橫斷山脈的主要山脈之一。山體主要由砂板巖、花崗巖組成,多5000米以上高峰。 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5000米以上高山有現代冰川分布,多古冰斗、U型谷、角峰、冰磧垅、 冰磧湖等古冰川地貌。大雪山東陡西緩,西高東低。西坡多寬緩的高原面及斷陷山間盆地,氣候高寒,以牧業為主;東坡為深切割的高山峽谷,氣候垂直分布明顯,為農、林、牧交錯區。大雪山是四川重要林區。有冷杉、鱗皮冷杉、黃果冷杉、長苞冷杉、川西云杉、麗江云杉及云南松、高山松、落葉松等針葉樹種。礦產種類繁多,如鐵、銅、金、鉛、鋅、錫、鎢、鎳、鈹、鋰、鈮及云母、石棉等。大雪山西部為藏族分布區,東部屬漢、藏雜居區。川藏公路通過的折多山埡口,海拔4290米。 |
解池 | 解池 我國最著名的池鹽產地,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觧hai chi),又稱河東鹽池。解池位于中條山的北麓,面對黃河由北向東的轉彎處,東西長約30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面積約130平方公里。解池位于東經110°50' 00"~110°7'30",北緯34°54' 00''~35°04'00"之間,屬季節性氣候帶,夏季氣溫高,多東南風,風速為四季之冠。夏季南風使解池的鹽水加速蒸發,凝結成鹽。 |
天山 | 天山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歐亞大陸腹地,東西橫跨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四國,全長約2500千米,南北平均寬250—350千米,最寬處達8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緯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區最大的山系。 天山呈東西走向,綿延中國境內1700千米,占地57萬多平方千米,占新疆全區面積約1/3。中國境內的天山山脈把新疆大致分成兩部分:南邊是塔里木盆地,北邊是準噶爾盆地。托木爾峰是天山山脈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錫爾河、楚河和伊犁河都發源于天山。 2013年6月21日,中國境內天山的托木爾峰、喀拉峻-庫爾德寧、巴音布魯克、博格達4個片區以“新疆天山”名稱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2017年7月10—17日,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就西部天山山脈申遺在內的6個自然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境內天山山脈由三列平行的褶皺山脈組成,山勢西高東低,山體寬廣。天山北脈有阿拉套山、科古琴山、博羅科努山、博格達山等;天山中脈(主干)有阿拉喀爾山、那拉提山、艾爾溫根山、霍拉山等;天山南脈有科克沙爾山、哈爾克山、貼爾斯克山、喀拉鐵克山等。 |
天井關 | 天井關 天井關,亦曰雄定關。為晉豫邊境雄關,雄踞于山西晉城市境內,太行山的最南部,是通往河南焦作的關隘,史稱"太行八徑之一",因關前有三眼深不可測的天井泉而得名,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井關,始建于西漢陽朔三年(前22年),古為南北要沖也。劉歆《遂初賦》:馳太行之險峻,入天井之高關。又王梁為野王令,北守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關在井北,為天設之險。慕容垂攻慕容永,自滏口入天井關滏口,見河南磁州。天井關以南幾華里所轄星軺驛、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等重要關隘,至河南沁陽水南關均被羊腸古道所包圍。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干戈迭起,硝煙不散,為兵家必爭之地。 |
經線 | 經線 經線,也稱子午線,和緯線一樣是人類為度量方便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定義為在地球儀表面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半圓。地球上一切通過地軸的平面與地面相截而成的大圓稱為“經線圈”。經線圈被兩極分成的半圓稱為“經線”。任兩根經線的長度相等,相交于南北兩極點。每一根經線都有其相對應的數值,稱為經度。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
熱帶 | 熱帶 熱帶,處于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地處赤道兩側,位于南北緯23°26′之間,占全球總面積39.8%。 熱帶的英文名稱為Tropics。本帶太陽高度終年很大,在兩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現象,回歸線上,一年內有一次太陽直射,而且,這里正午太陽高度終年較高,變化幅度不大,因此,這一地帶終年能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氣候炎熱,稱為熱帶。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從赤道到南北回歸線,晝夜長短變化的幅度逐漸增大。在回歸線上,最長和最短的白晝相差2小時50分。由此可見,在熱帶范圍內,天文現象的緯度差異是極小的。熱帶的特點是全年高溫,變幅很小,只有相對熱季和涼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全年溫度大于16攝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