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動物叫的詞語

    動物叫的詞語:1. 狗:汪汪;2. 貓:喵喵;3. 鳥:嘰嘰喳喳;4. 馬:嘶嘶;5. 牛:哞哞;6. 羊:咩咩;7. 豬:哼哼;8. 蛇:嘶嘶;9. 虎:嘯嘯;10. 獅子:吼吼;11. 猴子:咿呀;12. 老鼠:吱吱;13. 兔子:嗷嗷;14. 企鵝:咕咕;15. 鯨魚:唧唧;16. 海豚:咿呀;17. 大象:吼吼;18. 鱷魚:呱呱;19. 熊:嗚嗚;20. 狼:嗷嗷

    動物叫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生物學名詞)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是背側沒有脊柱的動物,它們是動物的原始形式。其種類數占動物總種類數的95%。分布于世界各地,現存約100余萬種。包括原生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腔腸動物、節肢動物、線形動物等。 動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在動物分類中,根據動物身體中有沒有脊椎骨而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研究無脊椎動物的分類、形態、生理特點、地理分布、繁殖、進化等的科學,叫無脊椎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中包括:原生動物學、蠕蟲學、昆蟲學、軟體動物學、甲殼動物學等。
    熱血動物 熱血動物 熱血動物,又叫恒溫動物,因為體溫調節機制比較完善,其體溫不因外界環境溫度而改變,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動物,例如絕大多數鳥類和哺乳動物。
    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生物學名詞)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是背側沒有脊柱的動物,它們是動物的原始形式。其種類數占動物總種類數的95%。分布于世界各地,現存約100余萬種。包括原生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腔腸動物、節肢動物、線形動物等。 動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在動物分類中,根據動物身體中有沒有脊椎骨而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研究無脊椎動物的分類、形態、生理特點、地理分布、繁殖、進化等的科學,叫無脊椎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中包括:原生動物學、蠕蟲學、昆蟲學、軟體動物學、甲殼動物學等。
    鳴叫 鳴叫 鳴叫,讀音是míng jiào,漢語詞語,指的是動物發出叫聲。
    鳴叫 鳴叫 鳴叫,讀音是míng jiào,漢語詞語,指的是動物發出叫聲。
    熱血動物 熱血動物 熱血動物,又叫恒溫動物,因為體溫調節機制比較完善,其體溫不因外界環境溫度而改變,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動物,例如絕大多數鳥類和哺乳動物。
    概括 概括 概括(generalization),思維過程的一種。人腦在比較和抽象的基礎上,把抽象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綜合起來,并推廣到同類事物上去的過程。如兒童經常看到鳥,并把它和其他動物進行比較,逐漸分清鳥的本質特征(有羽毛、卵生等)和非本質特征(會飛、大小、顏色等);在此基礎上,就能把這些本質特征綜合起來,并把具有這些本質特征的動物都稱為鳥。根據概括水平的不同,分為初級概括和高級概括。前者指在感知覺或表象水平上的概括,表現為根據具體經驗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或聯系,總結出某類事物的共同屬性,是概括的初級形式,有益于個體邏輯思維的發展,但因受具體經驗的局限而難以得到事物的本質屬性,如幼兒把會飛的動物叫做鳥。后者指在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的概括,是概括的高級形式。所有科學概念和定理都是高級概括的產物。
    卵生 卵生 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外獨立發育的過程叫卵生。卵生動物是指用產卵方式繁殖的動物。一般的鳥類、爬蟲類,大部分的魚類和昆蟲幾乎都是卵生動物。如:雞、鴨、魚、青蛙、烏龜、蝴蝶等都是卵生動物。卵生動物產下卵(蛋)后,經過孵化,變成動物,其營養來自卵本身。 卵生,是動物受精卵在母體外孵化發育成為新個體的一種生殖方式。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外獨立發育的過程叫卵生。卵生的特點是在胚胎發育中,全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黃作為營養。卵生在動物中很普遍。除部分哺乳類動物外(鴨嘴獸、針鼴是卵生),其它類的動物都有出現。卵生動物把卵或受精卵排出體外,或掩埋土砂中(如蝗蟲、龜、某些蛇類等),或留樹皮空隙中(如蟬),或水域中(如魚、蛙等),然后集太陽的輻射熱發育孵化成幼蟲或幼體。
    骨骼 骨骼 骨骼 (bone,skeleton):人或動物體內或體表堅硬的組織。分兩種,人和高等動物的骨骼在體內,由許多塊骨頭組成,叫內骨骼;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體外的硬殼以及某些脊椎動物(如魚、龜等)體表的鱗、甲等叫外骨骼。通常說的骨骼指內骨骼。 骨骼是組成脊椎動物內骨骼的堅硬器官,功能是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制造紅血球和白血球;儲藏礦物質。骨骼由各種不同的形狀組成,有復雜的內在和外在結構,使骨骼在減輕重量的同時能夠保持堅硬。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礦物質化的骨骼組織,其內部是堅硬的蜂巢狀立體結構;其他組織還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經、血管和軟骨。人體的骨骼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是人體運動系統的一部分。成人有206塊骨。骨與骨之間一般用關節和韌帶連接起來。
    長臂猿 長臂猿 (長臂猿科動物通稱)長臂猿(學名:Hylobatidae):是靈長目一科動物的通稱,有4屬16種。因臂特別長而得名。體長45.6-63.5厘米,無尾,體重6-13千克。直立高不過0.9米;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臀部有胼胝,無尾和頰囊。喉部有音囊,善鳴叫,不同種種類叫聲差別很大。雄猿一般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淺,為棕黃、金黃、乳白或銀灰色。 棲息于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樹棲。白天活動。善于利用雙臂交替擺動,手指彎曲呈鉤,輕握樹枝將身體拋出,騰空悠蕩前進,一躍可達10余米,速度極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飛鳥。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時,雙臂上舉以保持平衡。群居,每群包括1對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過5-6只。食物以漿果為主,也吃樹葉、小鳥、鳥蛋或昆蟲。每胎產1仔。能用雙臂鉤住樹枝,交替向前運動。無尾和頰囊。喉部音囊發達,善于鳴叫。 主要分布在東南亞。長臂猿科所有種均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Ⅰ。
    長臂猿 長臂猿 (長臂猿科動物通稱)長臂猿(學名:Hylobatidae):是靈長目一科動物的通稱,有4屬16種。因臂特別長而得名。體長45.6-63.5厘米,無尾,體重6-13千克。直立高不過0.9米;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臀部有胼胝,無尾和頰囊。喉部有音囊,善鳴叫,不同種種類叫聲差別很大。雄猿一般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淺,為棕黃、金黃、乳白或銀灰色。 棲息于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樹棲。白天活動。善于利用雙臂交替擺動,手指彎曲呈鉤,輕握樹枝將身體拋出,騰空悠蕩前進,一躍可達10余米,速度極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飛鳥。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時,雙臂上舉以保持平衡。群居,每群包括1對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過5-6只。食物以漿果為主,也吃樹葉、小鳥、鳥蛋或昆蟲。每胎產1仔。能用雙臂鉤住樹枝,交替向前運動。無尾和頰囊。喉部音囊發達,善于鳴叫。 主要分布在東南亞。長臂猿科所有種均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Ⅰ。
    海蜇 海蜇 (水生無脊椎動物)海蜇(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hǎi zhé (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五十厘米,最大可達約一米五,膠質較堅硬,通常青藍色。觸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許多瓣片。廣布于我國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并可入藥。 海蜇,俗稱為水母、石鏡、蠟、樗、蒲魚、水母鮮和海(蟲宅zha)等。海蜇屬缽水母綱,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種腔腸軟體動物,體形程半球狀,可食用,上面呈傘狀,白色,借以伸縮運動,稱為海蜇皮,下有八條口腕,其下有絲狀物,呈灰紅色,叫海蜇頭。 腔腸動物。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五十厘米,最大可達一米,膠質較堅硬,通常青藍色,觸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許多瓣片。廣布于中國南北各海中。尤其是浙江沿海最多。可供食用,并可入藥。 海蜇(Rhopilema)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科,海蜇屬的統稱。營海洋漂浮生活。成體傘部隆起呈半球狀,體傘表面光滑、中膠層厚。傘徑300~600毫米,最長可達1米。傘緣有八個缺刻,各有14~22個舌狀緣瓣。無傘緣觸手。口腕八條,三翼型。每條口腕約有150~180條絲狀物和30~40條棒狀物。大型的口消失,依靠緣瓣上的小型吸口吸食小型動植物。內傘有發達的環肌。中國沿海廣泛分布,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8~9月成群出沒海面。可人工培育,并已人工放流以增加其資源量。可供食用,并可入藥。傘部俗稱“蜇皮”,口腕部俗稱“蜇頭”。
    猩猩 猩猩 (哺乳綱動物)猩猩也叫人猿,靈長目人科的一屬,與猴子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沒有尾巴,能用手或腳拿東西。馬來語和印尼語叫做Orang utan,意思是“森林中的人”。與人類十分相近,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96.4%。活動的習性通常不用聲音溝通,通常有好幾個個體會在同一個區域活動,但彼此不干擾,平均壽命大概40年,平均身高大概171~180厘米左右。屬猩猩科,是一種非常珍稀的靈長類動物。人們把紅毛猩猩稱作世界上最憨態可掬的哺乳類動物。紅毛猩猩與大猩猩及黑猩猩一起常常被稱為“人類最直系的親屬”。
    體腔 體腔 體腔是動物體內臟器周圍的腔隙。從胚胎發育看,真正的體腔是中胚層的臟壁和體壁分離后其間所形成的空腔。這種真體腔自軟體動物才開始出現。人的體腔由膈肌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面的叫胸腔,里面有心臟和肺等器官;下面的叫腹腔,內有胃、腸、肝、膽囊、脾和腎等器官。
    體腔 體腔 體腔是動物體內臟器周圍的腔隙。從胚胎發育看,真正的體腔是中胚層的臟壁和體壁分離后其間所形成的空腔。這種真體腔自軟體動物才開始出現。人的體腔由膈肌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面的叫胸腔,里面有心臟和肺等器官;下面的叫腹腔,內有胃、腸、肝、膽囊、脾和腎等器官。
    食性 食性 食性指動物(也有的擴展到異養生物)以何種食物、何種方式以及因場所不同進行多少量的攝食,這是屬于生態的、行為性態的范疇。
    保護色 保護色 (生物學專業術語)保護色是指動植物把體表的顏色改變為與周圍環境相似,這種顏色叫保護色。很多動物有保護色,類似蜥蜴的變色能力,還有不少動物進化為與環境相似的皮毛。自然界里有許多生物就是靠保護色避過敵人,在生存競爭當中保存自己的,顏色變化最多樣化的還屬于海洋生物。
    保護色 保護色 (生物學專業術語)保護色是指動植物把體表的顏色改變為與周圍環境相似,這種顏色叫保護色。很多動物有保護色,類似蜥蜴的變色能力,還有不少動物進化為與環境相似的皮毛。自然界里有許多生物就是靠保護色避過敵人,在生存競爭當中保存自己的,顏色變化最多樣化的還屬于海洋生物。
    蟋蟀 蟋蟀 (昆蟲綱動物)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 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包括 17 個化石屬),約 4649 種(亞種)(包括 50 個化石種)。該科昆蟲體長大于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于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后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動量定理 動量定理 動力學的普遍定理之一。內容為物體動量的增量等于它所受合外力的沖量即Ft=mΔv,即所有外力的沖量的矢量和。其定義為:如果一個系統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為零,那么這個系統的總動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適用于宏觀物體,也適用于微觀粒子;既適用于低速運動物體,也適用于高速運動物體。它是一個由實驗觀測總結的規律,也可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來。
    瓣胃 瓣胃 也叫重瓣胃。反芻動物的第三胃。位于腹腔前部右側。前通網胃﹐后接皺胃(有些反芻動物如駱駝等瓣胃與皺胃不分)。黏膜面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葉瓣﹐沒有消化腺。其主要功能在阻留食物中的粗糙部分﹐繼續加以磨細﹐并輸送較稀部分入皺胃﹐同時吸收大量水分和酸。
    狐貍 狐貍 (犬科動物)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動物。屬于一般所說的狐貍,又叫紅狐、赤狐和草狐。它們靈活的耳朵能對聲音進行準確定位、嗅覺靈敏,修長的腿能夠快速奔跑,最高時速可達50km/h左右,所以主要以魚、蚌、蝦、蟹、鼠類、鳥類、昆蟲類小型動物為食,有時也采食一些植物。實際上狐貍是民間對這一類動物的通稱,種類繁多,分北極狐、赤狐、銀黑狐、沙狐等。性格機敏膽小,常在古代神話中以"狐貍精"出現,雖在遠古也曾作為圖騰,但從不出現于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與狡詐鬼祟相關聯。多年來,狐妖狐仙,在各種小說及趣聞中形成一種獨有的妖精文化。 狐貍 (漢語詞匯)狐貍,漢語詞匯。 拼音:hú li 釋義:哺乳動物,形狀與貓相似,毛皮可制衣物。
    金魚蟲 金魚蟲 金魚蟲又叫水蚤或魚蟲,俗稱“紅蟲”,無脊椎動物,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鰓足亞綱。身體小,長約2毫米,透明,淺肉紅色,橢圓形,有硬殼。除少數生活在海水中,多為各種淡水水域中最常見的浮游動物,是魚類的優良餌料。
    狂犬病 狂犬病 科普中國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人獸共患,多見于犬、狼、貓等肉食動物,人多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因恐水癥狀比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癥(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屬于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單股RNA病毒,動物通過互相間的撕咬而傳播病毒。我國的狂犬病主要由犬傳播,家犬可以成為無癥狀攜帶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對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幾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內死于呼吸或循環衰竭,故應加強預防措施。
    叫喚 叫喚 叫喚,大聲叫:疼得直~;(動物)叫:牲口~ㄧ小鳥兒在樹上嘰嘰喳喳地~。
    鷺鷥 鷺鷥 (鷺科鳥類)鷺鷥是鷺科的鳥類,為大、中型涉禽。鸛形目(Ciconiiformes)鷺科(Ardeidae)鷺亞科(Ardeinae)大約60種長腿涉禽,其中幾種通常稱為白鷺(egret)。全世界共有(17屬62種),中國有9屬20種。這是一群很古老的鳥類,大約在5500萬年前就已在地球上活動。鷺科亦包括麻鳽亞科、夜鷺亞科和鷺虎鷺亞科。主要活動于濕地及林地附近,它們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指示物種。分布全球,熱帶最常見。通常安靜地涉行淺水(如池塘、沼澤、濕地)中覓食蛙、魚和其他水生動物。于近水邊樹林或灌叢中營巢。鷺巢常密集成群,稱鷺巢群。鷺鷥也是文學作品和中國畫的主題之一。 鷺鷥 (詞語釋義)鷺鷥,又叫“鸕鶿”,水鳥名,翼大尾短,頸和腿很長,常見的有白鷺、蒼鷺、綠鷺等,白鷺又名“鷺鷥”,羽毛純白色,頂有細長的白羽,捕食小魚。
    貓頭鷹 貓頭鷹 (鸮形目鳥類的統稱)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超過130余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布,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叫喚 叫喚 叫喚,大聲叫:疼得直~;(動物)叫:牲口~ㄧ小鳥兒在樹上嘰嘰喳喳地~。
    西施舌 西施舌 (海產殼類)西施舌,別名車蛤、土匙、沙蛤,為蛤蜊科動物,沙蛤有一種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種叫“沙蛤”的海產殼類做成的。這種非蜆非蚌的貝殼類,呈厚實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殼是淡黃褐色的,頂端有點紫,打開外殼,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來。因那貝殼被打開時,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條小舌頭,不免令人聯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金魚蟲 金魚蟲 金魚蟲又叫水蚤或魚蟲,俗稱“紅蟲”,無脊椎動物,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鰓足亞綱。身體小,長約2毫米,透明,淺肉紅色,橢圓形,有硬殼。除少數生活在海水中,多為各種淡水水域中最常見的浮游動物,是魚類的優良餌料。
    貓頭鷹 貓頭鷹 (鸮形目鳥類的統稱)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超過130余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布,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鷺鷥 鷺鷥 (鷺科鳥類)鷺鷥是鷺科的鳥類,為大、中型涉禽。鸛形目(Ciconiiformes)鷺科(Ardeidae)鷺亞科(Ardeinae)大約60種長腿涉禽,其中幾種通常稱為白鷺(egret)。全世界共有(17屬62種),中國有9屬20種。這是一群很古老的鳥類,大約在5500萬年前就已在地球上活動。鷺科亦包括麻?亞科、夜鷺亞科和鷺虎鷺亞科。主要活動于濕地及林地附近,它們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指示物種。分布全球,熱帶最常見。通常安靜地涉行淺水(如池塘、沼澤、濕地)中覓食蛙、魚和其他水生動物。于近水邊樹林或灌叢中營巢。鷺巢常密集成群,稱鷺巢群。鷺鷥也是文學作品和中國畫的主題之一。 鷺鷥 (詞語釋義)鷺鷥,又叫“鸕鶿”,水鳥名,翼大尾短,頸和腿很長,常見的有白鷺、蒼鷺、綠鷺等,白鷺又名“鷺鷥”,羽毛純白色,頂有細長的白羽,捕食小魚。
    倒嚼 倒嚼 反芻(chú)動物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將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叫倒嚼。反芻主要出現在哺乳綱偶蹄目的部份草食性動物身上,例如羊以及牛,這些動物被統稱為反芻動物,歸屬于哺乳綱偶蹄目反芻亞目。
    發春 發春 本意指:春氣發動,謂春天萬物發生。現發春多是指某些動物發情的一種說法,也有說叫春。
    蟈蟈兒 蟈蟈兒 俗稱為蟈蟈,無脊椎動物,昆蟲類,螽斯(longhorned grasshoppers)中國北方稱其為蟈蟈,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在40毫米左右,身體多為草綠色、也有的是灰色或深灰色,覆翅膜質,較脆弱,前緣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長于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雄蟲前翅具發音器。前足脛節基部具一對聽器。后足腿節十分發達,足跗節4節。尾須短小,產卵器刀狀或劍狀。 蟈蟈,別名為蹩蹤聒聒、螽斯、螽斯兒、油子、油葫蘆(河南漯河與平頂山交界處,蘇北徐州地區)、叫應(北京西部張家口至山西)、土喳子(四川南充)、蚤螞(四川達州、四川渠縣)、土狗子(湖南衡陽);短翅鳴螽,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鳴螽屬,一年發生一代以卵越冬。蟈蟈為三大鳴蟲之首,一只母蟈蟈能繁殖200-450多粒卵。每粒重14毫克。蟈蟈分布于河北、河南、黑龍江、 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山西、甘肅、湖南、廣東、廣西、江西、陜西、山東、江蘇和安徽等全國各大省市。
    蜈蚣 蜈蚣 (節肢動物)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上述三種以紅頭蜈蚣最佳,體型大,產量高,性情溫順,適應性強,生長快。一般在農村較為多見,常位于潮濕的墻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濕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為常見。蜈蚣是肉食性動物,食譜范圍比較廣泛,尤其喜歡捕食各種昆蟲。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藥用。適宜人工飼養。《本草綱目》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并且有許多對步足。《本草衍義》稱:“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蝎、壁虎、蟾蜍并稱“五毒”。
    牛蛙 牛蛙 (一種蛙科動物)牛蛙(Rana catesbiana Shaw)屬于兩棲綱(Amphibia)、無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是一種大型食用蛙,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牛蛙,俗名美國水蛙,個體碩大,生長快,產量高,原產于北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目前己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養殖種類。 牛蛙 原產于北美,因其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1959年牛蛙從古巴引入我國,九十年代左右開始在我國被大范圍推廣養殖。近年來,牛蛙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名特水產品之一。
    發春 發春 本意指:春氣發動,謂春天萬物發生。現發春多是指某些動物發情的一種說法,也有說叫春。
    蟈蟈兒 蟈蟈兒 俗稱為蟈蟈,無脊椎動物,昆蟲類,螽斯(longhorned grasshoppers)中國北方稱其為蟈蟈,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在40毫米左右,身體多為草綠色、也有的是灰色或深灰色,覆翅膜質,較脆弱,前緣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長于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雄蟲前翅具發音器。前足脛節基部具一對聽器。后足腿節十分發達,足跗節4節。尾須短小,產卵器刀狀或劍狀。 蟈蟈,別名為蹩蹤聒聒、螽斯、螽斯兒、油子、油葫蘆(河南漯河與平頂山交界處,蘇北徐州地區)、叫應(北京西部張家口至山西)、土喳子(四川南充)、蚤螞(四川達州、四川渠縣)、土狗子(湖南衡陽);短翅鳴螽,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鳴螽屬,一年發生一代以卵越冬。蟈蟈為三大鳴蟲之首,一只母蟈蟈能繁殖200-450多粒卵。每粒重14毫克。蟈蟈分布于河北、河南、黑龍江、 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山西、甘肅、湖南、廣東、廣西、江西、陜西、山東、江蘇和安徽等全國各大省市。
    夾肝 夾肝 夾肝(夾肝) 方言。豬、牛、羊等動物的胰腺作為食物時叫夾肝。
    黑猩猩 黑猩猩 (靈長目人科人亞科人族黑猩猩屬動物)黑猩猩(學名:Pan troglodytes):人科,體長70-92.5厘米,站立時高1-1.7米,體重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身體被毛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腳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腳均為肉色;耳朵特大,向兩旁突出,眼窩深凹,眉脊很高、頭頂毛發向后;手長24厘米;犬齒發達,齒式與人類同;無尾。 棲息于熱帶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由1 只成年雄性率領 。食量很大,吃水果、樹葉、根莖、花、種子和樹皮,有些個體經常吃昆蟲、鳥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雄性獲得的獵物允許群內成員共享。在樹上營很簡單的巢,較大猩猩更近于樹棲,也能用略彎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動范圍,面積26-78平方千米,覓食區域往往是它們集中的地點。群與群間有往來。長久保持母子關系,分群后還常回群探母。有午休習性。 孕期8-9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約1-2年,性成熟約12年,雌性30歲齡可生第4胎。壽命約40年。能辨別不同顏色和發出32種不同意義的叫聲。能使用簡單工具,是已知僅次于人類的最聰慧的動物。其行為和社會行為都更近似于人類,在人類學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分布在非洲中部。
    卵黃 卵黃 卵黃(yolk)也叫蛋黃,是動物卵內貯存的一種營養物質。它是專供卵生和卵胎生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依靠著卵內卵黃含量和分布的不同程度,可以將卵分為少黃卵和多黃卵。少黃卵又分均黃卵和端黃卵,多黃卵又分中黃卵和偏黃卵。為禽鳥或爬行動物的卵的內部貯藏養料、呈黃色的球形體,外部圍有蛋白。起保護作用。
    夏眠 夏眠 夏眠與冬眠一樣都是動物在缺少食物的季節為了生存的自然現象。夏眠也叫 “夏蟄”。動物在夏季時生命活動處于極度降低的狀態,是某些動物對炎熱和干旱季節的一種適應。例如地老虎(昆蟲)、非洲肺魚、沙蜥、草原龜、黃鼠等都有夏眠習慣。
    卵黃 卵黃 卵黃(yolk)也叫蛋黃,是動物卵內貯存的一種營養物質。它是專供卵生和卵胎生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依靠著卵內卵黃含量和分布的不同程度,可以將卵分為少黃卵和多黃卵。少黃卵又分均黃卵和端黃卵,多黃卵又分中黃卵和偏黃卵。為禽鳥或爬行動物的卵的內部貯藏養料、呈黃色的球形體,外部圍有蛋白。起保護作用。
    夾肝 夾肝 夾肝(夾肝) 方言。豬、牛、羊等動物的胰腺作為食物時叫夾肝。
    北山羊 北山羊 (哺乳綱動物)西伯利亞北山羊(學名:Capra sibirica)又叫懸羊、野山羊等,體長105-150厘米,尾長12-15厘米,肩高100厘米左右,體重40-60千克,但最大的體重可達120千克。 北山羊棲息于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裸巖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帶,冬天也不遷移到很低的地方,所以堪稱為棲居位置最高的哺乳動物之一。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躍,蹄子極為堅實,有彈性的踵關節和象鉗子一樣的腳趾。分布于印度北部、阿富汗和蒙古等地,在中國分布于新疆和甘肅西北部、內蒙古西北部等地。
    比目魚 比目魚 比目魚又叫鰈魚,硬骨魚綱鰈形目魚類的統稱。體甚側扁,呈長橢圓形、卵圓形或長舌形,最大體長可達5M。成魚身體左右不對稱。兩眼均位于頭的左側或右側。口稍突出。鰭一般無鰭棘。背鰭和臀鰭基底長,與尾鰭相連或不連。廣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熱海域中,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食。種類繁多,全世界有540余種,中國產120種,主要類別有鳒、鲆、鰈、鰨、舌鰨等,為經濟魚類。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于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由于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溫帶水域,是溫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
    大杜鵑 大杜鵑 (鳥綱動物)大杜鵑(學名:Cuculus canorus bakeri):是普通杜鵑的中國亞種。體長約320毫米,翅長約210毫米。雄鳥上體純暗灰色;兩翅暗褐,翅緣白而雜以褐斑;尾黑,先端綴白;中央尾羽沿著羽干的兩側有白色細點;頦、喉、上胸及頭和頸等的兩側均淺灰色,下體余部白色,雜以黑褐色橫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鳥上體灰色沾褐,胸呈棕色。又名喀咕、布谷、子規、杜宇、郭公、獲谷等。 棲息于開闊林地,特別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間鳴叫,每分鐘24-26次,連續鳴叫半小時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隱伏在樹葉間。平時僅聽到鳴聲,很少見到。飛行急速,循直線前進,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離。取食鱗翅目幼蟲、甲蟲、蜘蛛、螺類等。食量大,對消除害蟲起相當作用。 分布于中國西部和南部、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
    狒狒 狒狒 狒狒(學名:Papio ):靈長目猿猴亞目狹鼻組猴科的1屬,通稱狒狒。有5種:阿拉伯狒狒、幾內亞狒狒、東非狒狒、草原狒狒和豚尾狒狒。體型較大,在靈長類中僅次于猩猩屬,體長50.8-114.2厘米,尾長38.2-71.1厘米,體重可達60千克;頭部粗長,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齒長而尖,可達5厘米;具頰囊;體型粗壯,4肢等長,短而粗,適應于地面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艷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較深;毛粗糙,顏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顏面周圍、頸部、肩部有長毛,雌性則較短。 棲息于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高原山地、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主要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覓食。善游泳。能發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于大樹枝或巖洞中。食物包括各種小動物及植物。群居,每群十幾只至百余。主要天敵是豹。無固定繁殖季節,每胎產1仔。野生壽命約20年。主要分布于非洲,個別種類也見于阿拉伯半島。
    老鷹 老鷹 (猛禽的一類)老鷹(學名:Aquila),也叫鳶,是小型猛禽,與一般鳥類不同,雌鳥體型往往比雄鳥更大。老鷹性情兇猛,嘴呈黃色,上嘴彎曲,腳強健有力,趾有銳利的爪,翼大善飛。漢語中將隼科中較大的鳥類和鴟鸮科的鳥類(貓頭鷹)等食肉鳥類俗稱也劃為鷹類,但一般只是專指鷹科鳥類。 老鷹分布極廣,廣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洲。中國境內的鷹主要分布區為西藏、新疆和內蒙古、青海以及陜西南部安康、商洛等巴山茂林地帶均有分布。在動物世界里,鷹是一個科的總稱,分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它有雙銳利的眼睛,可以看見數千米甚至更遠。卵生,恒溫動物。
    胎生 胎生 哺乳動物一般為胎生。 動物的受精卵在雌性動物體內的子宮里發育成熟并生產的過程叫胎生。胚胎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可以從母體獲得,直至出生時為止。 胚胎在發育時通過胎盤和臍帶吸取母體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和氧,同時把代謝廢物送入母體。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發育完成后由產道直接產出。
    比目魚 比目魚 比目魚又叫鰈魚,硬骨魚綱鰈形目魚類的統稱。體甚側扁,呈長橢圓形、卵圓形或長舌形,最大體長可達5M。成魚身體左右不對稱。兩眼均位于頭的左側或右側。口稍突出。鰭一般無鰭棘。背鰭和臀鰭基底長,與尾鰭相連或不連。廣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熱海域中,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食。種類繁多,全世界有540余種,中國產120種,主要類別有鳒、鲆、鰈、鰨、舌鰨等,為經濟魚類。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于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由于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溫帶水域,是溫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
    土豚 土豚 (哺乳綱動物)土豚(學名:Orycteropus afer)又叫非洲食蟻獸,是一種身強力壯的動物。“土豚”在非洲語中意思是“土豬”。土豚是食蟲動物,靠吃螞蟻和白蟻為生。2011年5月10日,媒體報道美國無毛土豚寶寶剛一出生就被母親拋棄,佛羅里達州坦帕布希公園的工作人員現在負責照顧它。
    海百合 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于早寒武紀世的棘皮動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于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么個植物的名字。 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就象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里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夜猴 夜猴 夜猴(學名:Aotus trivirgatus):體長240-370毫米,尾長316-400毫米。體重0.6-1.0千克。長相十分奇特,身體只有松鼠那么大,四肢特別細長。身上長滿密毛,銀灰色的皮毛柔軟而濃密,上體雜有灰色和深灰,下體有淺黃色或棕色。它的眼睛集光能力很強,在近于漆黑的環境里,它照樣能捕捉到正在飛行的昆蟲。口吻不能完全合閉,耳朵相當小。下巴下方有可隨意被膨脹并給出共振聲音的的聲囊。 為世上惟一晝伏夜出的高等靈長目動物,生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海拔高度從海平面至2100米都有發現。彼此主要通過叫聲來溝通。其眼睛聚光能力很強,夜間能準確地捕捉到飛行中的昆蟲。夜猴是夜行和樹棲動物,白天在樹洞或木質藤本的樹巢上睡覺。飲食主要包括水果、堅果、樹葉、樹皮、昆蟲、樹膠和小脊椎動物。分布于巴西和委內瑞拉。
    老鷹 老鷹 (猛禽的一類)老鷹(學名:Aquila),也叫鳶,是小型猛禽,與一般鳥類不同,雌鳥體型往往比雄鳥更大。老鷹性情兇猛,嘴呈黃色,上嘴彎曲,腳強健有力,趾有銳利的爪,翼大善飛。漢語中將隼科中較大的鳥類和鴟鸮科的鳥類(貓頭鷹)等食肉鳥類俗稱也劃為鷹類,但一般只是專指鷹科鳥類。 老鷹分布極廣,廣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洲。中國境內的鷹主要分布區為西藏、新疆和內蒙古、青海以及陜西南部安康、商洛等巴山茂林地帶均有分布。在動物世界里,鷹是一個科的總稱,分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它有雙銳利的眼睛,可以看見數千米甚至更遠。卵生,恒溫動物。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 (中國民俗文化)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云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并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征。 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歷代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征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
    美洲豹 美洲豹 美洲豹,學名:Panthera onca (Linnaeus, 1758),又叫美洲虎,是現存第三大的貓科動物。體重70—180千克,咬力可達1250磅。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一種大型貓科動物。它身上的花紋比較像豹,但整個身體的形狀又更接近于虎。在貓科動物中,美洲豹的體型僅次于獅、虎。野外壽命約18年。人工飼養的歷史達20多年。
    貓猴 貓猴 貓猴,哺乳動物。體大如貓,從頸部、前臂、后足至尾端有披毛的飛膜,能在樹間滑翔。 一種能在空中滑翔的東南亞哺乳動物貓猴(golugos)是靈長類現今活著的最近親。貓猴也叫飛狐猴(flying lemurs),但是它們不飛,也不是狐猴。它們看起來像大的松鼠,有類似蝙蝠的“翅膀”,使它們能從一棵樹滑翔(不是飛)到另一棵樹。
    貓猴 貓猴 貓猴,哺乳動物。體大如貓,從頸部、前臂、后足至尾端有披毛的飛膜,能在樹間滑翔。 一種能在空中滑翔的東南亞哺乳動物貓猴(golugos)是靈長類現今活著的最近親。貓猴也叫飛狐猴(flying lemurs),但是它們不飛,也不是狐猴。它們看起來像大的松鼠,有類似蝙蝠的“翅膀”,使它們能從一棵樹滑翔(不是飛)到另一棵樹。

    其它詞語熱搜

    * 動物叫的詞語:1. 狗:汪汪;2. 貓:喵喵;3. 鳥:嘰嘰喳喳;4. 馬:嘶嘶;5. 牛:哞哞;6. 羊:咩咩;7. 豬:哼哼;8. 蛇:嘶嘶;9. 虎:嘯嘯;10. 獅子:吼吼;11. 猴子:咿呀;12. 老鼠:吱吱;13. 兔子:嗷嗷;14. 企鵝:咕咕;15. 鯨魚:唧唧;16. 海豚:咿呀;17. 大象:吼吼;18. 鱷魚:呱呱;19. 熊:嗚嗚;20. 狼:嗷嗷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