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言什么色的詞語
什么言什么色的詞語,常見的有:察言觀色、巧言令色、疾言厲色、危言正色、正言厲色、疾言遽色、靜言令色、惡言厲色、巧言善色、疾言倨色、直言正色、疾言怒色。
什么言什么色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察言觀色 | 察言觀色【解釋】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示例】寶釵見此景況,~,早知覺了七八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二回【近義詞】察顏觀色、鑒貌辨色【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觀察別人的言語臉色揣度對方的心思 |
巧言令色 | 巧言令色【解釋】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書·皋陶謨》:“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近義詞】花言巧語、甜言蜜語【反義詞】推心置腹、開誠布公【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疾言厲色 | 疾言厲色【解釋】疾:急速。說話急躁,臉色嚴厲。形容對人發怒說話時的神情。【出處】《后漢書·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示例】對于這種學生,我易于~,似乎予人以難堪,事后往往后悔。 ◎鄒韜奮《經歷·一種有趣的工作》【近義詞】聲色俱厲【反義詞】巧言令色、和顏悅色【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
危言正色 | 危言正色【解釋】剛直的言論和嚴正的態度。 |
正言厲色 | 正言厲色【解釋】正:嚴正;厲:嚴厲,嚴肅;色:臉色。形容板著臉,神情非常嚴厲。【出處】《漢書·王莽傳》:“盱衡厲色,振揚武怒。”《后漢書·翟酺傳》:“目見正容,耳聞正言。”【示例】黛玉見他說的鄭重,又且~,只當是真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近義詞】不茍言笑、冷若冰霜【反義詞】和顏悅色、和藹可親【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
疾言遽色 | 疾言遽色【解釋】疾:快,急速;遽:倉猝,急。言語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對人發怒時說話的神情。【出處】《后漢書·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示例】襄公把個盟主捏在掌中,臨時變卦,如何不惱。包著一肚子氣,不免~。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三回【近義詞】疾言倨色【語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形容對人發怒時說話的神情 |
靜言令色 | 靜言令色【解釋】靜:安靜;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來迷惑他人。【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翟方進傳》:“兄宣靜言令色,外巧內嫉。”【示例】~,即巧言令色。 ◎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十三》【近義詞】巧言令色【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惡言厲色 | 惡言厲色【解釋】說話和臉色都很嚴厲。【出處】高云覽《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師雖然照樣是惡言厲色的把書茵斥罵一頓,但態度已經和緩下來了。” |
巧言善色 | 辭典解釋巧言善色 qiǎo yán shàn sè 花言巧語,偽裝和善,以取悅人。 《史記.卷二.夏本紀》:「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
疾言倨色 | 疾言倨色【解釋】形容對人發怒時說話的神情。同“疾言遽色”。【出處】《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輒跪于家廟之前,痛自督責,說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誨……直待兄弟號泣請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
直言正色 | 直言正色【解釋】謂言語正直,儀容嚴肅。【出處】《三國志·魏志·國淵傳》:“每于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示例】~,論不阿諂。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
疾言怒色 | 疾言怒色【解釋】形容對人發怒說話時的神情。同“疾言厲色”。【出處】清·戴名世《張驗封傳》:“為人寬厚和平,平生未嘗有疾言怒色,有犯者皆不與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