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什么旗什么度的詞語

    什么旗什么度的詞語,常見的有:八旗制度、盟旗制度。

    什么旗什么度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八旗制度 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組織基礎上,初建黃、紅、藍、白四旗。1615年增建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共為八旗。初建時兼有軍事、行政、生產職能。后利用八旗軍隊加強對各族人民控制,其生產意義漸小。清亡后瓦解。
    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是清朝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層貴族而實行的政治制度。天命九年(1624)后金統治者對歸附的蒙古部眾,按八旗組織原則在其原有社會制度基礎上編制旗分,后復以此辦法陸續安置歸附的蒙古諸部。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蒙古返歸中國后,全蒙古部眾悉數被納入盟旗體制。此制自初置至完備,歷時一百四十多年。 盟(蒙語:аймаг)為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每盟設盟長一人、副盟長一人,原由盟內各旗札薩克在會盟時推舉,后改由理藩院就盟內各旗札薩克中簽請皇帝派人兼攝。喀爾喀蒙古各盟是在部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部長又是盟長。 盟并非一級行政機構,盟長的主要任務是充當三年一次的會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練兵、清查錢谷、審理重大刑名案件等職責,但無發兵權,不能直接干涉各旗內部事務,也無權向各旗發布命令,只是對盟內各旗札薩克實行監督,有責任隨時告發札薩克的不法或叛逆行為。厄魯特蒙古各盟則不設盟長,其盟務由該管地區將軍或辦事大臣直接掌管。 旗(蒙語:хошуу)是清廷設在蒙古地區的行政、軍事單位,也是清朝皇帝賜給旗內各級封建主的世襲領地。旗是經過編織佐領,安置屬民,分給牧地,劃定旗界,任命札薩克形成的。任命札薩克時,不但要考慮在部內的影響及地位,而且還要考慮對清廷是否忠順有功。

    其它詞語分類

    * 什么旗什么度的詞語_x旗x度式的四字詞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