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什么五什么的詞語
三什么五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三皇五帝、三年五載、三綱五常、三回五解、三陽五輸、三日五朝、三荒五月、三百五篇、三方五氏、三言五語、三山五嶽、三墳五典、三山五岳、三上五落、三江五湖、三陽五會、三尸五鬼、三朝五夕、三老五更、三回五次、三牲五鼎、三葷五厭、三湯五割、三綱五倫、三三五五、三表五餌、三貞五烈、三智五猜。
三什么五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三令五申 | 三令五申【解釋】令:命令;申:表達,說明。多次命令和告誡。【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漢·張衡《東京賦》:“三令五申,示戮斬牲。”【近義詞】發號施令、千叮萬囑【反義詞】敷衍了事【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褒義 |
三番五次 | 三番五次【解釋】番:遍數。一再,多次。【出處】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一折:“你將書呈三番兩次調發小生到此,蕭條旅館,個月期程,不蒙放參。”【近義詞】屢次三番、再三再四【反義詞】絕無僅有、百年不遇【語法】聯合式;作狀語;形容次數很多 |
三皇五帝 | 三皇五帝【解釋】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原為傳說中我國遠古的部落酋長。后借指遠古時代。【出處】《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示例】自從盤古開天地,~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近義詞】不祧之祖【語法】聯合式;作主語、定語;指遙遠的古代 |
三年五載 | 三年五載【解釋】三、五:表示大概數量;載:年。指多年。【出處】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也須知俺這三年五載,看看衰邁,還有甚精金響鈔,暗暗藏埋。”【示例】要一一介紹出來,恐怕~也說不完。 ◎馬烽《呂梁英雄傳·起頭的話》 |
三綱五常 | 三綱五常【解釋】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出處】《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漢·王充《論衡·問孔》:“五常之道,仁、義、智、信也。”【示例】先生九經皆通,無書不讀,豈不曉~之理?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近義詞】清規戒律、三從四德【反義詞】大逆不道、離經叛道【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指封建的道德規范 |
三回五解 | 三回五解 三回五解,是漢語詞匯,解釋是三番五次。 |
三陽五輸 | 同“三陽五會”。 |
三日五朝 | 三五天。指很少的日子。 |
三荒五月 | 三荒五月 sān huāng wǔ yuè 指春夏之交青黃不接時期。 【出處】蕭三 《紅軍打來晴了天》:“三荒五月有飯吃,九冬十月有衣添。” |
三百五篇 | 三百五篇 三百五篇,讀音sān bǎi wǔ piān,漢語詞語,意思是指《詩經》。 |
三方五氏 | 三方五氏 sān fāng wǔ shì ㄙㄢ ㄈㄤ ㄨˇ ㄕㄧˋ 三方五氏 太平天囯 避“皇”及“上帝”諱,稱三皇五帝為三方五氏。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sān fāng wǔ shì ㄙㄢ ㄈㄤ ㄨˇ ㄕㄧˋ》:“噫,爾何不學之甚乎!三方五氏之稱,恐是后人妄稱。” |
三言五語 | 三兩句話。形容言語十分簡短 |
三山五嶽 | 【解釋】五岳: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出處】清·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云煙汗漫空竛竮。”【示例】~的好漢們各引著同宗同派,擺開了陣勢,拚一個你死我活。 ◎茅盾《我們這文壇》 |
三墳五典 | 三墳五典【解釋】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出處】《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
三山五岳 | 三山五岳【解釋】五岳: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出處】清·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云煙汗漫空竛竮。”【示例】~的好漢們各引著同宗同派,擺開了陣勢,拚一個你死我活。 ◎茅盾《我們這文壇》 |
三上五落 | 三上五落 三上五落 謂動作忽上忽下。《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誰敢與爺爺做對?’眾人不敢則聲。那使棒的三上五落。” |
三江五湖 | 三江五湖【解釋】①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稱。 |
三陽五會 | 三陽五會 三陽五會,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百會,別名天滿、巔上。屬督脈。督脈、足太陽之會。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
三尸五鬼 | 三尸五鬼【解釋】比喻奸佞之臣。 |
三朝五夕 | 同“三朝五日 ”,指很少的日子。 |
三老五更 | 三老五更【解釋】相傳古代統治者設三老五更,以尊養老人。【出處】《禮記·文王世子》:“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樂記》:“食三老五更于大學。” |
三回五次 | 三回五次【解釋】指多次。 |
三牲五鼎 | 三牲五鼎【解釋】原形容祭品豐盛。現形容食物豐富美好。【出處】元·高明《琵琶記·蔡公逼伯喈赴試》:“三牲五鼎供朝夕,須勝似啜菽并飲水。”【示例】紙灰起歸何處?擺列著~,止不住短嘆長吁。 ◎明·馮惟敏《端正好·淶邑初度自述》套曲【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食物美好 |
三葷五厭 | 三葷五厭【解釋】泛指葷腥食物。 |
三湯五割 | 三湯五割【解釋】泛指烹飪之事。也指各種肴饌。同“三湯兩割”。 |
三綱五倫 | 三綱五倫 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是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 來源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于孔子。何晏在《論語·為政》:“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這種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
三三五五 | 三三五五【解釋】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出處】唐·李白《采蓮曲》:“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示例】卻有那惡薄同袍,輕浮年少,~,去看蘇秀才前妻。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四回 |
三表五餌 | 三表五餌 “三表五餌”是西漢賈誼針對北方匈奴問題提出的防御策略。賈誼認為和親并不能制止匈奴侵擾,因而提出儒法結合的戰略思想,即“德戰”:“以厚德懷服四夷”,輔以“三表、五餌”之術。賈誼認為,只要實行他的“三表”、“五餌”的策略,便可以爭取匈奴的民眾,孤立單于,并進而降服單于。 |
三貞五烈 | 三貞五烈【解釋】封建社會用來贊譽婦女的貞烈。同“三貞九烈”。 |
三智五猜 | 三智五猜【解釋】比喻用盡心思,多方猜測。【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個十分。”【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指多方猜測 |
三差五錯 | 三差五錯【解釋】泛指差錯。常指意外的事故。【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22回:“要有什么三差五錯,那事情就難說了!” |
三臺五馬 | 三臺:漢朝的尚書(中臺)、御史(憲臺)、謁者(外臺),泛指大臣;五馬:用五匹馬駕車,借指太守。泛指達官顯宦 |
三朝五日 | 三朝五日【解釋】指三、五天。 |
三環五扣 | 三環五扣【解釋】形容捆綁結實。 |
三釀五齊 | 三釀五齊 泛指醇酒,出自清代《<陳鴻節詩集>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