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
《蘇軾集》注“般涉調”。或作《稍遍》。
一作《稍遍》,始見《東坡詞》。其小序云:“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馀既治東坡,筑雪堂于上,人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卜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辭》,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使家僮歌之,時相從于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不亦樂乎?”汲古閣本《東坡詞》于《稍遍》后附小注:“其詞蓋世所謂‘般瞻’之《稍遍》也。‘般瞻’,龜茲語也,華言為五聲,蓋羽聲也,于五音之次為第五。今世作‘般涉’,誤矣。《稍遍》三疊,每疊加促字,當為‘稍’,讀去聲。世作‘哨’,或作‘涉’,皆非是。”明曼山館本《東坡先生詩馀》注同。元刊《東坡樂府》及《稼軒長短句》則皆作《哨遍》。各家句豆平仄,頗有出入,殆由“每疊加促字”較有伸縮馀地耳。茲以蘇詞一闋為準。二百三字,仍依各本只分兩段。前段五仄韻,四平韻,后段五平韻,八仄韻,同部參差錯葉。《康熙詞譜》謂:“其體頗近散文”。
一作《稍遍》,始見《東坡詞》。其小序云:“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馀既治東坡,筑雪堂于上,人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卜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辭》,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使家僮歌之,時相從于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不亦樂乎?”汲古閣本《東坡詞》于《稍遍》后附小注:“其詞蓋世所謂‘般瞻’之《稍遍》也。‘般瞻’,龜茲語也,華言為五聲,蓋羽聲也,于五音之次為第五。今世作‘般涉’,誤矣。《稍遍》三疊,每疊加促字,當為‘稍’,讀去聲。世作‘哨’,或作‘涉’,皆非是。”明曼山館本《東坡先生詩馀》注同。元刊《東坡樂府》及《稼軒長短句》則皆作《哨遍》。各家句豆平仄,頗有出入,殆由“每疊加促字”較有伸縮馀地耳。茲以蘇詞一闋為準。二百三字,仍依各本只分兩段。前段五仄韻,四平韻,后段五平韻,八仄韻,同部參差錯葉。《康熙詞譜》謂:“其體頗近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