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字是而的成語 (452個)
-
41
昂然而入
- 成語拼音:
- áng rán ér rù
- 成語解釋:
- 仰頭挺胸地走進來。形容態度傲慢
- 成語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須臾,李恢昂然而入。”
-
42
背道而馳
- 成語拼音:
- bèi dào ér chí
- 成語解釋:
- 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馳:奔跑。朝著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
- 成語出處:
- 唐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與背馳于道者,其去彌遠。”
-
43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 成語拼音:
- bù gēng ér shí,bù zhī ér yī
- 成語解釋:
- 耕:翻松田土以備播種。不種田卻有飯吃,不織布卻能穿絲綢。形容不勞而獲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燒香吃茶。”
-
44
不歡而散
- 成語拼音:
- bù huān ér sàn
- 成語解釋:
- 歡:高興;愉快;散:分開;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眾客咸不歡而散。”
-
45
不令而信
- 成語拼音:
- bù lìng ér xìn
- 成語解釋:
- 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從
- 成語出處: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
46
不謀而合
- 成語拼音:
- bù móu ér hé
- 成語解釋:
- 謀:計議;商議;合:相合一致。事先沒有商量過而彼此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 成語出處:
- 晉 干寶《搜神記》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謀而合。”
-
47
不平而鳴
- 成語拼音:
- bù píng ér míng
- 成語解釋:
- 平:公平;鳴:發出聲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
- 成語出處:
- 明·瞿佑《剪燈新話·令狐生冥夢錄》:“偶以不平而鳴,遽獲多言之咎。”
-
48
不期而會
- 成語拼音:
- bù qī ér huì
- 成語解釋:
- 期:約會。未經約定而意外地遇見或自動聚集
- 成語出處:
- 《穀梁傳 隱公八年》:“不期而會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
49
并日而食
- 成語拼音:
- bìng rì ér shí
- 成語解釋:
- 并日:兩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兩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糧食。形容生活窮困。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鄭玄注:“二日用一日食也。”
-
50
不戰而潰
- 成語拼音:
- bù zhàn ér kuì
- 成語解釋:
- 潰:潰敗。沒有開戰就自行崩潰。形容毫無戰斗力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9回:“孫臏使人挑龐涓之頭示之,步軍不戰而潰。”
-
51
稱柴而爨
- 成語拼音:
- chēng chái ér cuàn
- 成語解釋:
- 稱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飯。比喻斤斤于細節而不識大體。同“稱薪而爨”。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五:“積財聚谷,日不暇給。真個是數米而炊,稱柴而爨。”
-
52
從風而靡
- 成語拼音:
- cóng fēng ér mí
- 成語解釋:
- ①謂如風之吹草,草隨風傾倒。比喻強弱懸殊,弱者不堪一擊,即告瓦解。②謂如風之吹草,草隨風傾倒。比喻仿效、風行之迅速。
- 成語出處:
- 《漢書·韓信傳》:“于是用廣武君策,發使燕,燕從風而靡。”
-
53
垂拱而治
- 成語拼音:
- chuí gǒng ér zhì
- 成語解釋:
-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 成語出處:
- 《尚書·武成》:“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
54
沖口而出
- 成語拼音:
- chōng kǒu ér chū
- 成語解釋:
- 不加思索;隨口說出。多指說話失于檢點。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跋歐陽公書》:“此數十紙,皆文忠公沖口而出,縱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
55
沖口而發
- 成語拼音:
- chōng kǒu ér fā
- 成語解釋:
- 不加思索地說出口來
- 成語出處:
- 明·李贄《焚書·李溫陵傳》:“滑稽排調,沖口而發,既能解頤,亦可刺骨。”
-
56
觸類而長
- 成語拼音:
- chù lèi ér cháng
- 成語解釋:
- 語本《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孔穎達疏:“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意謂掌握一類事物知識或規律,就能據此而增長同類事物知識。
- 成語出處:
- 語出《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孔穎達疏:“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
-
57
觸類而通
- 成語拼音:
- chù lèi ér tōng
- 成語解釋:
- 見“觸類旁通”。
- 成語出處:
- 《說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彥《東谷所見·壽福德》:“人之念慮一正,則萬善可觸類而通;行一善,則萬善皆萌蘗于此。”
-
58
聞風而動
- 成語拼音:
- wén fēng ér dòng
- 成語解釋:
- 一聽到消息就立即行動起來。風:消息。
- 成語出處: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
59
月暈而風
- 成語拼音:
- yuè yùn ér fēng
- 成語解釋:
- 月暈:月亮周圍出現的光環。月亮出現光環,就是要刮風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
- 成語出處:
- 宋 蘇洵《辨奸論》:“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
60
擇主而事
- 成語拼音:
- zé zhǔ ér shì
- 成語解釋:
- 事:侍奉。舊指選擇明主,為他辦事。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第三個字是而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