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字是伐的成語 (14個)
-
1
標同伐異
- 成語拼音:
- biāo tóng fá yì
- 成語解釋:
- 幫助意見相同的人,排斥意見不同的人。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輕詆》:“真長標同伐異,俠之大者。常謂使君降階為甚,乃復為之驅馳邪?”
-
2
操斧伐柯
- 成語拼音:
- cāo fù fá kē
- 成語解釋:
- 執斧砍伐斧柄。比喻可就近取法。
- 成語出處:
- 語出《詩 豳風 伐柯》:“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中庸》引此文,朱熹集注:“柯,斧柄。則,法也……言人執柯伐木以為柯者,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
-
3
吊民伐罪
- 成語拼音:
- diào mín fá zuì
- 成語解釋:
- 吊:慰問;伐:討伐。慰問受苦的人民,討伐有罪的統治者。
- 成語出處:
- 《宋書 索虜傳》:“興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積后己之情。”
-
4
黨同伐異
- 成語拼音:
- dǎng tóng fá yì
- 成語解釋:
- 黨:原同“儻”;指偏袒;現在也指結伙;伐:攻擊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排斥、攻擊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泛指社會上成幫結派相互斗爭。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于時矣。”
-
5
奉辭伐罪
- 成語拼音:
- fèng cí fá zuì
- 成語解釋:
- 謂奉嚴正之辭而討有罪。
- 成語出處:
- 《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伐,一本作“罰”。
-
6
湔腸伐胃
- 成語拼音:
- jiān cháng fá wèi
- 成語解釋:
- 湔:洗;伐:敲打。形容以聰慧代替原來的愚鈍
- 成語出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陸判》:“湔腸伐胃,受賜已多。尚有一事相煩,不知可否?”
-
7
矜功伐能
- 成語拼音:
- jīn gōng fá néng
- 成語解釋:
- 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
- 成語出處:
- 三國 魏 劉劭《人物志 卷下 釋陵人》:“彼小人則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
-
8
矜功伐善
- 成語拼音:
- jīn gōng fá shàn
- 成語解釋:
- 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極不虛心。
- 成語出處:
- 《晉書 段灼傳》:“艾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
-
9
戕身伐命
- 成語拼音:
- qiāng shēn fá mìng
- 成語解釋:
- 傷害身體。
- 成語出處:
-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列朝》:“夫人君欲壽,非事齋醮能致,果能敬天,凡戕身伐命事,一切致謹,必得長生。”
-
10
雙斧伐孤樹
- 成語拼音:
- shuāng fǔ fá gū shù
- 成語解釋:
- 指嗜酒好色,摧殘身體。
- 成語出處:
- 《元史·阿沙不花傳》:“而惟曲蘗是耽,妃姬是好,是猶雙斧伐孤樹,未有不顛仆者。”
-
11
邪不伐正
- 成語拼音:
- xié bù fá zhèng
- 成語解釋:
- 見“邪不犯正”。
- 成語出處:
- 漢·王符《潛夫論·巫列》:“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
-
12
洗髓伐毛
- 成語拼音:
- xǐ suǐ fá máo
- 成語解釋:
- 清洗骨髓,削除毛發。比喻徹底滌除自身的污穢。有脫胎換骨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明 程登吉《幼學瓊林 身體》:“漢張良躡足附耳,東方朔洗髓伐毛。”
-
13
以夷伐夷
- 成語拼音:
- yǐ yí fá yí
- 成語解釋:
- 夷:舊指外族或外國。指在軍事上利用對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沖突,削弱力量。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鄧訓傳》:“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
14
撞鐘伐鼓
- 成語拼音:
- zhuàng zhōng fá gǔ
- 成語解釋:
- 奏樂,指寺院的晨鐘暮鼓
- 成語出處:
- 柳亞子《論詩五絕答鵝雛》:“撞鐘伐鼓幾人知?王薼清言世已非。”
* 第三個字是伐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