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時的成語 (118個)
-
1
不時之須
- 成語拼音:
- bù shí zhī xū
- 成語解釋:
- 不時之需。指隨時的、不是預定時間的需要。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后赤壁賦》:“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
2
乘時乘勢
- 成語拼音:
- chéng shí chéng shì
- 成語解釋:
- 舊指人應趁著機會、時勢,做一番事業。
- 成語出處:
- 《孟子 公孫丑上》:“雖有智能,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
3
揣時度力
- 成語拼音:
- chuǎi shí duó lì
- 成語解釋:
- 揣度形勢,估量自己的能力
- 成語出處:
- 明 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書》:“不肖揣時度力,屢欲乞歸。”
-
4
待時而動
- 成語拼音:
- dài shí ér dòng
- 成語解釋:
- 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 成語出處:
- 《周易 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
5
待時而舉
- 成語拼音:
- dài shí ér jǔ
- 成語解釋:
- 待:等待;舉:行動。等待有利時機再采取行動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寡君知天運之盛衰,達時務之機變,所以養兵練將,待時而舉。”
-
6
待時守分
- 成語拼音:
- dài shí shǒu fèn
- 成語解釋:
- 待:等待;時:時機;分:本分。為了等待好的時機而暫時安分守己。
- 成語出處: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想咱人不得志呵,當以待時守分,何日是我那發跡的時節也呵!”
-
7
定時炸彈
- 成語拼音:
- dìng shí zhà dàn
- 成語解釋:
- 由計時器控制、能在預定時間自動引爆的炸彈。比喻潛伏的危機
- 成語出處: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他們是一股有野心的政治勢力,不可小看,如果不在整黨中解決,就會留下禍根,成為定時炸彈。”
-
8
撫時感事
- 成語拼音:
- fǔ shí gǎn shì
- 成語解釋:
- 謂感念時事,傷懷往事。
- 成語出處:
- 清·朱仕琇《與林穆庵書》:“故嘗讀孔北海與魏武帝及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彼其撫時感事,慷慨自數其齒,其言激壯,有足悲者。”
-
9
憤時疾俗
- 成語拼音:
- fèn shí jí sú
- 成語解釋:
- 同“憤世嫉俗”。
- 成語出處:
- 《明史·姜士昌傳》:“居恒憤時疾俗,欲以身挽之。”
-
10
憤時嫉俗
- 成語拼音:
- fèn shí jí sú
- 成語解釋:
- 憤:憤恨,不滿;嫉:憎惡,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惡腐朽、黑暗的社會現狀
- 成語出處:
- 清·朱彝尊《王禮部詩序》:“十余年來,所交之士皆幽憂失志之士,誦其歌詩,往往憤時嫉俗,多離騷變雅之體。”
-
11
逢時遇節
- 成語拼音:
- féng shí yù jié
- 成語解釋:
- 時:季節;節:節氣。遇到四季節令。指過年過節的時候。
- 成語出處: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五回:“逢時遇節,俱賞金銀。”
-
12
感時撫事
- 成語拼音:
- gǎn shí fǔ shì
- 成語解釋:
- 感:感觸,感慨;撫:歷數、追憶。因考慮時事而傷感
- 成語出處:
- 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
13
過時貨
- 成語拼音:
- guò shí huò
- 成語解釋:
- 指已經流行過的東西
- 成語出處: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17章:“你領這么多過時貨,賣給誰呀?”
-
14
趕時髦
- 成語拼音:
- gǎn shí máo
- 成語解釋:
- 采用時興的方式或時髦的款式,指追上潮流的特性或性格,迎合當時最流行的風尚
- 成語出處:
- 朱自清《重慶行記》:“三十年就靠那一件衣服,他是不是趕時髦。”
-
15
荒時暴月
- 成語拼音:
- huāng shí bào yuè
- 成語解釋:
- 荒:五谷不收;暴:兇。指荒年或青黃不接的時候。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斗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
-
16
每時每刻
- 成語拼音:
- měi shí měi kè
- 成語解釋:
- 每分鐘,每一時刻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給蔣介石的兩個電報》:“現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實行投降,而且每時每刻都在殺中國人。”
-
17
審時度勢
- 成語拼音:
- shěn shí duó shì
- 成語解釋:
- 度:審。觀察分析時勢;估計情況的變化。
- 成語出處:
- 明 沈德符《野獲編》:“劉欲華試以完大典,俱審時度勢,切中事理。”
-
18
隨時隨地
- 成語拼音:
- suí shí suí dì
- 成語解釋:
- ①謂依照當時當地情形;在不同的時間、地點。②任何時間、地點;時時處處。
- 成語出處:
- 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一:“游山詩有時地之異宜,隨時隨地,設色布景,否者皆陳言也。”
-
19
天時地利人和
- 成語拼音:
- 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 成語解釋:
- 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 成語出處:
- 《孟子 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 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
20
遭時制宜
- 成語拼音:
- zāo shí zhì yí
- 成語解釋:
- 猶言因時制宜。
- 成語出處:
- 《隋書·經籍志一》:“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變之以中庸。”
* 第二個字是時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