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字結尾的成語 (56個)
-
41
理過其辭
- 成語拼音:
- lǐ guò qí cí
- 成語解釋:
- 過:超過。說理過甚而文采不足
- 成語出處:
- 南朝·梁·鐘嶸《詩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
42
片語只辭
- 成語拼音:
- piàn yán zhǐ cí
- 成語解釋:
- 猶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 成語出處:
- 易宗夔《〈新世說〉序》:“酷嗜臨川王之書,以彼片語只辭別具爐錘,自甘吻頰,非凡響所能及耳。”
-
43
同然一辭
- 成語拼音:
- tóng rán yī cí
- 成語解釋:
- 猶異口同聲。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 成語出處:
- 唐·韓愈《諱辯》:“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
-
44
萬口一辭
- 成語拼音:
- wàn kǒu yī cí
- 成語解釋:
- 千千萬萬人說同樣的話。比喻意見一致。
- 成語出處:
- 唐 孫樵《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
-
45
析辯詭辭
- 成語拼音:
- xī biàn guǐ cí
- 成語解釋:
- 亦作“析辨詭詞”。謂巧言邪說。
- 成語出處:
- 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下》:“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眾。”
-
46
一家之辭
- 成語拼音:
- yī jiā zhī cí
- 成語解釋:
- 同“一家之言”。
- 成語出處:
- 《晉書·裴頠傳》:“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而云‘有生于無’,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
47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成語拼音:
- 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
- 成語解釋: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
48
異口同辭
- 成語拼音:
- yì kǒu tóng cí
- 成語解釋:
- 異:不同。大家說得都一樣。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
- 成語出處:
- 唐·陳子昂《為喬補闕論突厥表》:“臣具委細問其嘖北事,皆異口同辭。”
-
49
溢美之辭
- 成語拼音:
- yì měi zhī cí
- 成語解釋:
- 溢:水滿外溢,引申為過分。過分吹噓的話語。亦作“溢美之言”。
- 成語出處: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高雨農序》:“雨農遽為之序,且有溢美之辭。”
-
50
一諾無辭
- 成語拼音:
- yī nuò wú cí
- 成語解釋:
- 一口答應,沒有二話。
- 成語出處:
- 清·張南莊《何典》第四回:“再沒有再薦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諾無辭,就同六事鬼去揀了一個黃道好日。”
-
51
一言半辭
- 成語拼音:
- yī yán bàn cí
- 成語解釋:
- 見“一言半語”。
- 成語出處:
- 《史記·魏公子列傳》:“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
52
眾口一辭
- 成語拼音:
- zhòng kǒu yī cí
- 成語解釋:
- 許多人都說同樣的話,看法或意見一致。
- 成語出處:
- 宋 歐陽修《濮議》卷四:“眾口一辭,紛然不止。”
-
53
鄭重其辭
- 成語拼音:
- zhèng zhòng qí cí
- 成語解釋:
- 謂說話態度嚴肅認真。
- 成語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肅其貌,鄭重其辭說道:‘年兄!你今日束修來見我,其實慚愧。’”
-
54
振振有辭
- 成語拼音:
- zhèn zhèn yǒu cí
- 成語解釋:
- 振振: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為理由充分,說個沒完。
- 成語出處:
- 巴金《探索集 究竟屬于誰?》:“這些人振振有辭、洋洋得意,經常發號施令,在大小會上點名訓人。”
-
55
水火不辭
- 成語拼音:
- shuǐ huǒ bù cí
- 成語解釋:
- 見“水火不避”。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
56
一面之辭
- 成語拼音:
- yī miàn zhī cí
- 成語解釋:
- 見“一面之詞”。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最后一個字是辭的成語,辭字結尾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