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辭字的成語 (124個)

    101

    邪說

    成語拼音:
    yín cí xié shuō
    成語解釋:
    夸大失實的言論,荒謬的學說。
    成語出處:
    《孟子·滕文公下》:“頭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邪說者不得作。”
    102

    一家之

    成語拼音:
    yī jiā zhī cí
    成語解釋:
    同“一家之言”。
    成語出處:
    《晉書·裴頠傳》:“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而云‘有生于無’,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豈有以而然哉!”
    103

    欲加之罪,何患無

    成語拼音:
    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
    成語解釋: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乎?”
    104

    異口同

    成語拼音:
    yì kǒu tóng cí
    成語解釋:
    異:不同。大家說得都一樣。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
    成語出處:
    唐·陳子昂《為喬補闕論突厥表》:“臣具委細問其嘖北事,皆異口同。”
    105

    溢美之

    成語拼音:
    yì měi zhī cí
    成語解釋:
    溢:水滿外溢,引申為過分。過分吹噓的話語。亦作“溢美之言”。
    成語出處: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高雨農序》:“雨農遽為之序,且有溢美之。”
    106

    一面之

    成語拼音:
    yī miàn zhī cí
    成語解釋:
    見“一面之詞”。
    成語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107

    一諾無

    成語拼音:
    yī nuò wú cí
    成語解釋:
    一口答應,沒有二話。
    成語出處:
    清·張南莊《何典》第四回:“再沒有再薦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諾無,就同六事鬼去揀了一個黃道好日。”
    108

    意切

    成語拼音:
    yì qiè cí jìn
    成語解釋:
    意:心愿,意向。心意懇切,言毫無保留
    成語出處:
    唐·李翱《勸裴相比自出征書》:“伏望試以狂言,訪于所知厚者,意切盡,不暇文飾,伏惟少賜省察。”
    109

    與世長

    成語拼音:
    yǔ shì cháng cí
    成語解釋:
    世:人世;長:永遠;別;告別。和人世永遠告別。是死的委婉語。
    成語出處:
    漢 張衡《歸田賦》:“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常。”
    110

    以文害

    成語拼音:
    yǐ wén hài cí
    成語解釋:
    謂拘于文字而誤解整個語句的意義。
    成語出處: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不以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語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之志。”
    111

    一言半

    成語拼音:
    yī yán bàn cí
    成語解釋:
    見“一言半語”。
    成語出處:
    《史記·魏公子列傳》:“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112

    隱約其

    成語拼音:
    yǐn yuē qí cí
    成語解釋:
    隱約:時隱時現;:言;說話。說話隱隱約約;躲躲閃閃;不明確;不清楚。
    成語出處:
    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與弟獻汝二書》:“使白太夫人,謂欲禮佛行也者,迎抵會城卒歲,無功為親者諱,故隱約其不盡也。”
    113

    義正

    成語拼音:
    yì zhèng cí yán
    成語解釋:
    義:道理;:言。理由正當充足;言嚴正有力。
    成語出處:
    宋 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114

    比事

    成語拼音:
    zhǔ cí bǐ shì
    成語解釋:
    原指連綴文,排比事實,記載歷史。后泛稱作文紀事。
    成語出處:
    《禮記·經解》:“屬比事,《春秋》教也。”
    115

    繪句

    成語拼音:
    zhǐ cí huì jù
    成語解釋:
    雕琢文,修飾章句
    成語出處:
    明·宋濂《序》:“是詩之傳……則為移風易俗之益又豈小哉!其視絺繪句道淫而宣驕者何如也?”
    116

    蔓語

    成語拼音:
    zhī cí màn yǔ
    成語解釋:
    指繁冗蕪雜的言。同“枝詞蔓語”。
    成語出處:
    《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 〈民報〉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吾駁論者之文,列舉其主要之點,而一一辨之,未嘗有枝蔓語。”
    117

    之士

    成語拼音:
    zhuì cí zhī shì
    成語解釋:
    :寫書作文。指著書立說的人
    成語出處:
    晉·潘岳《馬開督瑋》:“慷慨非死而死者,綴之士,未之或遺也。”
    118

    子罕

    成語拼音:
    zǐ hǎn cí bǎo
    成語解釋:
    比喻拒絕接受別人的珍貴物品
    成語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15年》:“宋人得玉,獻諸司城子罕,子罕弗收。獻玉者曰:……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119

    拙口鈍

    成語拼音:
    zhuō kǒu dùn cí
    成語解釋:
    拙:拙笨;鈍:遲鈍,笨拙。粗嘴巴,笨言。指不善于言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倅范叔》楔子:“須賈平日拙口鈍,猶恐應對有誤,家中有一辮士,名日范雎,得與此人同行,凡事計議,萬無一失。”
    120

    眾口一

    成語拼音:
    zhòng kǒu yī cí
    成語解釋:
    許多人都說同樣的話,看法或意見一致。
    成語出處:
    宋 歐陽修《濮議》卷四:“眾口一,紛然不止。”
    * 辭的成語,帶辭字的成語,包含辭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