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足字的成語 (290個)
-
121
摩頂至足
- 成語拼音:
- mó dǐng zhì zú
- 成語解釋:
- 猶摩頂放踵。
- 成語出處:
- 南朝·梁·吳均《行路難》:“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
-
122
美中不足
- 成語拼音:
- měi zhōng bù zú
- 成語解釋:
- 美:好;不足:不夠;缺欠。總的方面雖然很好;但局部不夠完善、理想的地方。
- 成語出處: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破鏡重圓,離而復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報仇雪恨,尚為美中不足。”
-
123
馬足車塵
- 成語拼音:
- mǎ zú chē chén
- 成語解釋:
- 喻四處奔波,生活動蕩不定。
- 成語出處:
- 秋瑾《申江題壁》:“馬足車塵知己少,繁弦急管正聲稀。”
-
124
馬足龍沙
- 成語拼音:
- mǎ zú lóng shā
- 成語解釋:
- 指馳騁邊疆,揚威域外。龍沙,塞北沙漠地方。
- 成語出處:
- 曼殊室主人《班定遠平西域》第一幕:“虎頭燕頷,人言萬里之侯;馬足龍沙,胸有千秋之業。”
-
125
彌足珍貴
- 成語拼音:
- mí zú zhēn guì
- 成語解釋:
- 彌和足都是滿的意思,加一起就是十分的意思。彌足珍貴是指某樣東西十分珍貴。
- 成語出處:
-
126
躡手躡足
- 成語拼音:
- niè shǒu niè zú
- 成語解釋:
- 見“躡手躡腳”。
- 成語出處: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三回:“小丫鬟等更躡手躡足的在外間收拾那粉盒妝盝,不敢大聲說一句話,倒弄得內外靜悄悄的。”
-
127
躡足屏息
- 成語拼音:
- niè zú bǐng xī
- 成語解釋:
- 躡足:放輕腳步;屏息:忍住呼吸。指放輕腳步,隱蔽行蹤。形容行動小心隱秘
- 成語出處: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躡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
128
泥足巨人
- 成語拼音:
- ní zú jù rén
- 成語解釋:
- 比喻實際非常虛弱的笨大東西。
- 成語出處:
- 郭沫若《憶秦娥·歌劇重上舞臺》:“多威武,泥足巨人,過街老鼠。”
-
129
躡足其間
- 成語拼音:
- niè zú qí jiān
- 成語解釋:
- 比喻參加進去。
- 成語出處:
-
130
躡足潛蹤
- 成語拼音:
- niè zú qián zōng
- 成語解釋:
- 指放輕腳步,隱住身體。
- 成語出處: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我躡足潛蹤,他換羽移宮。”
-
131
被發跣足
- 成語拼音:
- pī fà xiǎn zú
- 成語解釋:
- 被發:披散頭發;跣足:赤腳。披散頭發,光著腳。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 成語出處: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王侃》:“瞥見一畫衣女子,被發跣足,冒風而至,連呼:‘三郎救我命!’”
-
132
駢肩累足
- 成語拼音:
- pián jiān lèi zú
- 成語解釋:
- 同“駢肩累跡”。
- 成語出處:
-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
-
133
胼手胝足
- 成語拼音:
- pián shǒu zhī zú
- 成語解釋:
- 胼、胝:手掌足底因長期磨擦而長出的老繭。手上和腳上都生了繭子。形容長期辛苦勞動。
- 成語出處:
- 宋 朱熹《九江彭蠡辨》:“凡禹之所為,過門不入,胼手胝足,而不以為病者,為欲大濟天下昏墊之足,以衣且食而遂其生耶!”
-
134
評頭論足
- 成語拼音:
- píng tóu lùn zú
- 成語解釋:
-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任意挑剔。
- 成語出處:
- 清 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顏色,那個好態度,評頭品足。”
-
135
品頭論足
- 成語拼音:
- pǐn tóu lùn zú
- 成語解釋:
- 見“品頭題足”。
- 成語出處:
-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
136
評頭品足
- 成語拼音:
- píng tóu pǐn zú
- 成語解釋:
- 評、品:評論;區分高低優劣。原指無聊的人評論婦女的容貌;后泛指發表評論;隨意挑剔。
- 成語出處: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阿寶》:“女起遽去,眾情顛倒,評頭品足,紛紛如狂。”
-
137
品頭評足
- 成語拼音:
- pǐn tóu píng zú
- 成語解釋:
-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對人對事任意挑剔。
- 成語出處: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眾情顛倒,品頭論足,紛紛如狂。”
-
138
品頭題足
- 成語拼音:
- pǐn tóu tí zú
- 成語解釋:
- 亦作“品頭論足”。①指無聊的人隨意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②現亦比喻在小節上一味挑剔。
- 成語出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生]遙見有女子憩樹下,惡少年環如墻堵。眾曰:‘此必阿寶也。’趨之,果寶也。審諦之,娟麗無雙。少傾人益稠。女起遽去。眾情顛倒,品頭題足,紛紛若狂。
-
139
蓬頭跣足
- 成語拼音:
- péng tóu xiǎn zú
- 成語解釋:
- 蓬:散亂。跣:赤腳。頭發散亂,雙腳赤裸。形容人衣冠不整,十分狼狽或困苦之狀。亦作“披頭跣足”、“蓬頭赤腳”。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7卷:“買臣妻的后夫亦在役中,其妻蓬頭跣足,隨伴送飯。”
-
140
披頭跣足
- 成語拼音:
- pī tóu xiǎn zú
- 成語解釋:
- 跣足:光腳。頭發散亂,打著赤腳。形容十分狼狽或窮困潦倒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1回:“軍士曰:‘恰才見甘夫人披頭跣足,相隨一伙百姓婦女,投南而走。’”
* 足的成語,帶足字的成語,包含足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