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足字的成語 (290個)
-
221
撧耳頓足
- 成語拼音:
- yǎn ěr dùn zú
- 成語解釋:
- 用手抓耳,以腳頓地。形容束手無策。
- 成語出處:
- 宋·王铚《默記》上卷:“張立于屏風后見之,撧耳頓足。”
-
222
衣豐食足
- 成語拼音:
- yī fēng shí zú
- 成語解釋:
- 豐:豐富;足:足夠。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成語出處:
- 明·楊柔勝《玉環記·玉簫嘆懷》:“誰似你衣豐食足口頭肥。”
-
223
裕國足民
- 成語拼音:
- yù guó zú mín
- 成語解釋:
- 裕:富饒。使人民富裕,國家豐足
- 成語出處:
- 明·張居正《答應天巡撫論大政大典》:“且此項錢糧,貯積甚多,將來裕國足民,更不外索。”
-
224
一夔已足
- 成語拼音:
- yī kuí yǐ zú
- 成語解釋:
- 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 成語出處: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
225
裕民足國
- 成語拼音:
- yù mín zú guó
- 成語解釋:
- 使人民富裕,國家豐足。
- 成語出處: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
-
226
怡然自足
- 成語拼音:
- yí rán zì zú
- 成語解釋:
- 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西湖佳話·孤山隱跡》:“三十余年,而從無一日不怡然自足,誠心甘心于隱,而非假借也。”
-
227
搖首頓足
- 成語拼音:
- yáo shǒu dùn zú
- 成語解釋:
- 搖著頭,跺著腳。非常懊惱或惋惜的神態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搖首頓足曰:‘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必為我國之禍!”
-
228
圓首方足
- 成語拼音:
- yuán shǒu fāng zú
- 成語解釋:
- 代指人類。
- 成語出處:
- 《淮南子·精神訓》:“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
229
引手投足
- 成語拼音:
- yǐn shǒu tóu zú
- 成語解釋:
- 比喻出微力便能援救別人。語本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 成語出處:
- 語出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
230
一手一足
- 成語拼音:
- yī shǒu yī zú
- 成語解釋:
- 一個人的手足。指單薄的力量。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
-
231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成語拼音:
- 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
- 成語解釋:
- 比喻一旦犯下嚴重錯誤或墮落,就成為終身的憾事。
- 成語出處: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9回:“這件事本來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
232
移有足無
- 成語拼音:
- yí yǒu zú wú
- 成語解釋:
- 指用多余的部分彌補不足的部分。
- 成語出處:
- 宋 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 諮目三》:“運動四國,權衡萬貨,平準其價,移有足無,然后天下之務舉矣。”
-
233
引足救經
- 成語拼音:
- yǐn zú jiù jīng
- 成語解釋:
- 引:拉;經:縊死。救上吊的人卻去拉他的腳。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越做越離目的越遠。
- 成語出處:
- 《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
234
燕足系詩
- 成語拼音:
- yàn zú jì shī
- 成語解釋:
- 把詩系在燕子的腿上,讓它傳遞給親人
- 成語出處: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傳書燕》:“爾海東來,必經湘中……欲憑爾附書,投于我婿。”
-
235
雁足留書
- 成語拼音:
- yàn zú liú shū
- 成語解釋:
- 大雁腳上系有書信
- 成語出處:
- 東漢·班固《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
236
刖足適屨
- 成語拼音:
- yuè zú shì jù
- 成語解釋:
- 刖:截斷;屨:鞋。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牽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
- 成語出處:
-
237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 成語拼音:
-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 成語解釋:
-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 成語出處:
- 《詩經 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238
言之無罪,聞之足戒
- 成語拼音:
- yán zhī wú zuì,wén zhī zú jiè
- 成語解釋:
- 言:說話;聞:聽話;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成語出處:
- 清·汪琬《詩說序》:“詩獨主志,所為主文譎諫,與言之無罪,聞之足戒者,其詞則隱,其旨則微。”
-
239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成語拼音:
- yán zhī zhě wú zuì,wén zhī zhě zú yǐ jiè
- 成語解釋:
- 言者:說話的人;聞者:聽話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成語出處:
- 《詩經·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240
足不出戶
- 成語拼音:
- zú bù chū hù
- 成語解釋:
- 戶:門。腳不跨出家門。
- 成語出處: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卻說蘇盼奴自從趙司戶去后,足不出門,一客不見,只等襄陽來音。”
* 足的成語,帶足字的成語,包含足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