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知字的成語 (413個)

    381

    易行難

    成語拼音:
    zhī yì xíng nán
    成語解釋:
    :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成語出處:
    《尚書 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之易,行之難。”
    382

    遇之恩

    成語拼音:
    zhī yù zhī ēn
    成語解釋:
    給予賞識或重用的恩情。
    成語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只因一時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383

    遇之感

    成語拼音:
    zhī yù zhī gǎn
    成語解釋:
    遇:得到賞識或重用;感:感激。對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感激
    成語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回:“只因一時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384

    魚之樂

    成語拼音:
    zhī yú zhī lè
    成語解釋:
    樂:歡樂。比喻善于體會物情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莊子曰:‘盆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我不魚之樂?’”
    385

    遇之榮

    成語拼音:
    zhī yù zhī róng
    成語解釋:
    遇:得到賞識或重用。指受到賞識和重用的榮寵
    成語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71回:“臣子遭縫明圣之主,遇之榮,不要說六尺之軀。”
    386

    足不殆

    成語拼音:
    zhī zú bù dài
    成語解釋:
    殆:危險。道滿足就不會遭受危險
    成語出處: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太傅疏廣謂少傅受曰:‘吾聞止不辱,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387

    止不殆

    成語拼音:
    zhī zhǐ bù dài
    成語解釋:
    殆:危險。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成語出處:
    《老子》第四十四章:“足不辱,止不殆,可以長久。”
    388

    不謀

    成語拼音:
    zhì zhī bù móu
    成語解釋:
    :極聰明的人;謀:謀略,計謀。極聰明的人可以不用謀慮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庚桑楚》:“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全。”
    389

    止不辱

    成語拼音:
    zhī zhǐ bù rǔ
    成語解釋:
    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
    成語出處: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太傅疏廣謂少傅受曰:‘吾聞止不辱,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390

    足不辱

    成語拼音:
    zhī zú bù rǔ
    成語解釋:
    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成語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足不辱,止不殆,可以長久。”
    391

    足不辱,止不殆

    成語拼音:
    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成語解釋:
    殆:危險。道滿足就不會遭受侮辱,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成語出處:
    春秋·楚·李耳《老子》:“足不辱,止不殆,可以長久。”
    392

    足常樂

    成語拼音:
    zhī zú cháng lè
    成語解釋:
    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于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成語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禍莫大于不足,咎莫大于欲得,故足之足常足矣。
    393

    足常足

    成語拼音:
    zhī zú cháng zú
    成語解釋:
    人沒有過多的要求就能時常覺得滿足、快樂
    成語出處:
    春秋·楚·李耳《老子》:“禍莫大于不足,咎莫大于欲得。故足之足常足矣。”
    394

    而不自見

    成語拼音:
    zì zhī ér bù zì jiàn
    成語解釋:
    :有自之明;自見:自我顯示。有自之明而不自我炫耀
    成語出處:
    春秋·楚·李耳《老子·德經》:“是以圣人自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
    395

    之非艱,行之惟艱

    成語拼音:
    zhī zhī fēi jiān,xíng zhī wéi jiān
    成語解釋:
    惟:是。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成語出處:
    《尚書·說命中》:“非之艱,行之惟艱。”
    396

    之非難,行之不易

    成語拼音:
    zhī zhī fēi nán,xíng zhī bù yì
    成語解釋:
    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成語出處:
    唐·徐賢妃《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唯恐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于業泰,體逸于時安。”
    397

    格物

    成語拼音:
    zhì zhī gé wù
    成語解釋:
    :獲得識;格物:推究事理。獲得識,推究事物的原理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致在格物。”
    398

    今日,悔不當初

    成語拼音:
    zǎo zhī jīn rì,huǐ bù dāng chū
    成語解釋:
    既然現在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成語出處: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衣懷禪師法嗣 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尸萬里。’曰:‘早今日事,悔不慎當初。’”
    399

    今日,何必當初

    成語拼音:
    zǎo zhī jīn rì,hé bì dāng chū
    成語解釋:
    既然現在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成語出處:
    巴金《秋》尾聲:“談話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今日,何必當初。”
    400

    子莫若父

    成語拼音:
    zhī zǐ mò ruò fù
    成語解釋:
    沒有比父親更了解兒子的了。
    成語出處:
    先秦 管仲《管子 大匡》:“子莫若父,臣莫若君。”
    * 知的成語,帶知字的成語,包含知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