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相字的成語 (530個)

    161

    教學

    成語拼音: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成語解釋:
    教學:教和學;長:促進;增加。教和學互促進。
    成語出處:
    西漢 戴圣《禮記 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長也。”
    162

    玉式

    成語拼音:
    jīn xiāng yù shì
    成語解釋:
    同“金玉質”。
    成語出處: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金玉式,艷謚錙毫。”
    163

    玉映

    成語拼音:
    jīn xiāng yù yìng
    成語解釋:
    同“金玉質”。
    成語出處:
    唐·司空圖《故鹽州防御使王縱追述碑》:“印師壇,共觀晝錦;金玉映,各炫晨葩。”
    164

    玉質

    成語拼音:
    jīn xiàng yù zhì
    成語解釋:
    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完美。也形容人貌端美。
    成語出處:
    漢 王逸《序》:“所謂金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
    165

    玉振

    成語拼音:
    jīn xiāng yù zhèn
    成語解釋:
    同“金玉質”。
    成語出處: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辯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玉振。”
    166

    之器

    成語拼音:
    jiàng xiàng zhī qì
    成語解釋:
    將:將帥;:宰;器:度量,才干。有擔任將帥或宰的度量和才能。
    成語出處:
    《后漢書·賈復傳》:“賈君之容貌、志氣如此,而勤于學,將之器也。”
    167

    開誠

    成語拼音:
    kāi chéng xiāng jiàn
    成語解釋:
    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對人坦白直率;真誠見。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168

    口耳

    成語拼音:
    kǒu ěr xiāng chuán
    成語解釋: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成語出處: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傳,或逮后世。”
    169

    口耳

    成語拼音:
    kǒu ěr xiāng chéng
    成語解釋:
    謂接受傳聞。
    成語出處:
    明·方孝孺《答王仲縉書》:“數年來士大夫不察其實,口耳承,猥有所稱引。”
    170

    刻骨

    成語拼音:
    kè gǔ xiāng sī
    成語解釋:
    形容思念之深,歷久難移。
    成語出處:
    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思知不知?”
    171

    口口

    成語拼音:
    kǒu kǒu xiāng chuán
    成語解釋:
    不著文學,口頭傳。
    成語出處:
    宋 洪邁《夷堅丙志 黃十翁》:“汝還世五年,傳吾語于人間,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樂福;作惡者萬劫不回,受無間苦。令聞此者口口傳。”
    172

    寬猛

    成語拼音:
    kuān měng xiāng jì
    成語解釋:
    指政治措施要寬和嚴互補充。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173

    鱗次

    成語拼音:
    lín cì xiāng bǐ
    成語解釋:
    見“鱗次櫛比”。
    成語出處:
    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細視之,乃群小蛤,鱗次比,綢繆鞏固。”
    174

    兩瞽

    成語拼音:
    liǎng gǔ xiāng fú
    成語解釋:
    兩個瞎子互攙扶。比喻彼此都得不到幫助。
    成語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兩瞽扶,不傷墻木,不陷井穽,則其幸也。”
    175

    兩國戰,不斬來使

    成語拼音:
    liǎng guó xiāng zhàn,bù zhǎn lái shǐ
    成語解釋:
    指作戰雙方不能殺來往的使者
    成語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9回:“自古‘兩國戰,不斬來使’。于禮不當。”
    176

    兩虎

    成語拼音:
    liǎng hǔ xiāng dòu
    成語解釋:
    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搏斗。
    成語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177

    兩虎斗,必有一傷

    成語拼音:
    liǎng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
    成語解釋:
    斗:爭斗。比喻兩個強者互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嚴重損害
    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178

    利害

    成語拼音:
    lì hài xiāng guān
    成語解釋:
    指有密切的利害關系。
    成語出處:
    《周禮·夏宮·職方氏》:“周知其利害。”
    179

    兩虎

    成語拼音: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成語解釋:
    兩只老虎互爭斗。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搏斗。
    成語出處:
    《戰國策 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 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于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與斗。”〖示例〗我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必有一傷。 ★明 徐元《八義記 張維評話》
    180

    兩虎爭,必有一傷

    成語拼音: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bì yǒu yī shāng
    成語解釋:
    比喻兩個強者互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嚴重損害
    成語出處:
    明·徐元《八義記·張維評話》:“我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爭,必有一傷。”
    * 相的成語,帶相字的成語,包含相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