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士字的成語 (142個)
-
121
忠臣烈士
- 成語拼音:
- zhōng chén liè shì
- 成語解釋:
- 指忠義剛烈的臣子
- 成語出處:
- 《隋書·李文博傳》:“每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烈士,未嘗不反復吟玩。”
-
122
忠臣義士
- 成語拼音:
- zhōng chén yì shì
- 成語解釋:
- 忠誠而有節操的臣民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
-
123
綴辭之士
- 成語拼音:
- zhuì cí zhī shì
- 成語解釋:
- 綴辭:寫書作文。指著書立說的人
- 成語出處:
- 晉·潘岳《馬開督瑋》:“慷慨非死而死者,綴辭之士,未之或遺也。”
-
124
折節待士
- 成語拼音:
- zhé jié dài shì
- 成語解釋:
- 指屈己待人。
- 成語出處:
- 《周書 邵廣傳》:“時晉公護諸子及廣弟杞國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廣獨率由禮則,又折節待士,朝野以是稱焉。”
-
125
折節禮士
- 成語拼音:
- zhé jié lǐ shì
- 成語解釋:
- 屈己待人,尊重有見識有才能的人
- 成語出處:
- 《明史·張居正傳》:“時徐階以宿老居首輔,與李春芳皆折節禮士。”
-
126
折節下謀士
- 成語拼音:
- zhé jié xià móu shì
- 成語解釋:
- 折節:屈己下人;下:屈己尊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 成語出處:
- 唐·儲光羲《貽鼓吹李丞》:“折節下謀士,深心論客卿。”
-
127
折節下士
- 成語拼音:
- zhé jié xià shì
- 成語解釋:
- 折節: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
128
知人待士
- 成語拼音:
- zhī rén dài shì
- 成語解釋:
- 指對待人的態度好
- 成語出處: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5回:“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
-
129
眾人國士
- 成語拼音:
- zhòng rén guó shì
- 成語解釋:
- 眾人:普通人;國士:國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國中杰出的人才。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
130
知人下士
- 成語拼音:
- zhī rén xià shì
- 成語解釋:
- 知:識別。下士:屈己尊人。能識別人才并禮賢下士。
- 成語出處:
- 明·李贄《焚書·復麻城人書》:“以此見真正高陽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識才尊賢又如此。”
-
131
壯士斷腕
- 成語拼音:
- zhuàng shì duàn wàn
- 成語解釋:
- 見“壯士解腕”。
- 成語出處:
- 唐·竇皐《述書賦下》:“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
-
132
壯士解腕
- 成語拼音:
- zhuàng shì jiě wàn
- 成語解釋:
-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傷,就立即截斷,以免毒性擴散全身。比喻作事要當機立斷,不可猶豫不決。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
133
志士仁人
- 成語拼音:
- zhì shì rén rén
- 成語解釋:
- 志向宏偉、道德高尚的人。指熱愛祖國獻身事業的人士。(仁:仁愛;高尚)。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134
柱石之士
- 成語拼音:
- zhù shí zhī shì
- 成語解釋:
- 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比喻能夠擔當國家重任的人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蔣濟傳》:“當今柱石之士雖少,至于行稱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職,可并驅策,不使圣明之朝有專吏之名也。”
-
135
筑臺募士
- 成語拼音:
- zhù tái mù shì
- 成語解釋:
- 募:招寡。比喻廣泛招納賢士
- 成語出處:
- 宋·范仲淹《帝王好尚論》:“湯五聘伊尹,文王躬迎呂望,周公握發吐哺以待白屋之士,鄭武公好賢而詩雅歌之,燕昭王筑臺募士而智者歸之。”
-
136
綴文之士
- 成語拼音:
- zhuì wén zhī shì
- 成語解釋:
- 綴文:連綴辭句成為文章。稱著述者
- 成語出處:
-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自孔子后,綴文之士眾矣。”
-
137
招賢禮士
- 成語拼音:
- zhāo xián lǐ shì
- 成語解釋:
- 招:招收;賢:有才德的人;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廣泛網羅人才
- 成語出處:
- 宋·陳亮《酌古論·曹公》:“……光輔漢帝,招賢禮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
138
招賢納士
- 成語拼音:
- zhāo xián nà shì
- 成語解釋:
-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 成語出處:
- 《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
139
爭先士卒
- 成語拼音:
- zhēng xiān shì zú
- 成語解釋:
- 士卒:士兵。指作戰勇敢,都爭先在前
- 成語出處:
- 戰國·楚·屈原《楚辭·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
140
招賢下士
- 成語拼音:
- zhāo xián xià shì
- 成語解釋:
- 招:招收;賢:有才德的人;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廣泛網羅人才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9回:“于是宣王招賢下士,疏遠嬖佞……齊國大治。”
* 士的成語,帶士字的成語,包含士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