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可字的成語 (375個)

    121

    急不

    成語拼音:
    jí bù kě nài
    成語解釋:
    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懷急切或形勢緊迫。
    成語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六個人剛剛坐定,胡統領已急不耐,頭一個開口就說:'我們今日非往常比,須大家盡興一樂。'”
    122

    機不

    成語拼音:
    jī bù kě shī
    成語解釋:
    機:時機。好時機不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比喻機會難得。
    成語出處:
    五代 安重榮《上石敬瑭表》:“須知機不失,時不再來。”
    123

    機不失,時不再來

    成語拼音:
    jī bù kě shī,shí bù zài lái
    成語解釋:
    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不錯過
    成語出處:
    《舊五代史 晉書 安重榮傳》:“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失,時不再來。”
    124

    機不失,失不再來

    成語拼音:
    jī bù kě shī,shī bù zài lái
    成語解釋:
    失:錯過。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
    成語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125

    疾不

    成語拼音:
    jí bù kě wéi
    成語解釋:
    疾:病;為:治。病已不醫治。
    成語出處:
    《左傳·成公十年》:“疾不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為也。”
    126

    漸不

    成語拼音:
    jiàn bù kě zhǎng
    成語解釋:
    指剛露頭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許其發展滋長
    成語出處:
    宋 周密《齊東野語 孝宗圣政》:“韓玉曾任卿監,理當靖共,乃敢伏闕妄有陳訴,鼓惑眾聽,漸不長,送譚州居住。”
    127

    家丑不外談

    成語拼音: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tán
    成語解釋: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揚。同“家丑不外揚”。
    成語出處:
    《西游記》第六九回:“古人云:‘家丑不外談。’奈神僧是朕恩主——惟不笑,方告之。”
    128

    家丑不外揚

    成語拼音: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
    成語解釋: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揚。
    成語出處:
    明 洪楩《清平山堂話本 風月瑞仙亭》:“欲要訟之于官,爭奈家丑不外揚,故爾中止。”
    129

    饑虎不為鄰

    成語拼音:
    jī hǔ bù kě wéi lín
    成語解釋:
    鄰:鄰居。比喻不要與窮兇極惡之人在一起
    成語出處:
    清·江日升《臺灣外記》:“饑虎不為鄰,我提師遠出,弟當留心防范。”
    130

    岌岌不終日

    成語拼音:
    jí jí bù kě zhōng rì
    成語解釋:
    形容情況非常危險,一天都過不下去。
    成語出處:
    《明史·馬士英傳》:“蓋明之季年內憂外患,岌岌不終日。”
    131

    岌岌

    成語拼音:
    jí jí kě wēi
    成語解釋:
    岌岌:十分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形容形勢極其危險。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132

    而進

    成語拼音:
    jiàn kě ér jìn
    成語解釋:
    見到形勢有利就進軍。后指有把握就行動。
    成語出處:
    漢 荀悅《漢紀 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133

    而進,知難而退

    成語拼音:
    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
    成語解釋:
    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進攻和退卻。
    成語出處:
    漢 荀悅《漢紀 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134

    替不

    成語拼音:
    jìn kě tì bù
    成語解釋:
    見“進替否”。
    成語出處:
    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正色弼違,進替不,舉善彈枉,軍國肅雍。”
    135

    替否

    成語拼音:
    jìn kě tì fǒu
    成語解釋:
    謂向君主進獻良策以廢棄弊政。
    成語出處:
    《三國志·魏志·盧毓傳》:“官人秩才,圣帝所難,必須良佐,進替否。”
    136

    以攻,退以守

    成語拼音:
    jìn kě yǐ gōng,tuì kě yǐ shǒu
    成語解釋:
    進:前進;退:退卻;守:防守,固守。前進以攻擊,后退以固守。比喻進攻和防守都有主動權
    成語出處:
    明·歸有光《菎山縣倭寇始末書》:“凡此數事,果能斷自乃心,豫有成算,則用足兵強,形勢險固,人心堅勵,進以攻,退以守。”
    137

    以攻,據以守

    成語拼音:
    jìn kě yǐ gōng,jù kě yǐ shǒu
    成語解釋:
    進:前進;退:退卻;據:占據。前進以攻擊,后退以固守。比喻進攻和防守都有主動權
    成語出處:
    劉流《烈火金剛》第29回:“要是利用得好,那是進以攻,據以守,游以擊,退以走。”
    138

    養廉

    成語拼音:
    jiǎn kě yǎng lián
    成語解釋:
    儉:節儉;廉:廉潔。節儉以養成廉潔的操守。
    成語出處:
    《宋史·范純仁傳》:“惟儉以助廉,惟恕以成德。”
    139

    以養廉

    成語拼音:
    jiǎn kě yǐ yǎng lián
    成語解釋:
    儉:節省,儉約;廉:廉潔。節儉以幫助養成廉潔的操守
    成語出處:
    明·周順昌《第后柬德升諸兄弟》:“又謂惟淡以從儉,惟儉以養廉。有味哉,有味哉!”
    140

    以助廉

    成語拼音:
    jiǎn kě yǐ zhù lián
    成語解釋:
    儉:節省,儉約;廉:廉潔。節儉以幫助養成廉潔的操守
    成語出處:
    《宋史·范純仁傳》:“親族有請教者,純仁曰:‘惟儉以助廉,惟恕以成德。”
    * 可的成語,帶可字的成語,包含可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