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之字的成語 (1982個)

    461

    梨棗

    成語拼音:
    fù zhī lí zǎo
    成語解釋:
    指刻版刊印書籍。梨棗:舊時刻書多用梨木棗木,古代稱書版。
    成語出處: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段序》:“然欲付梨棗而嗇于資,素愿莫償,恒深歉悵。”
    462

    四海而皆準

    成語拼音: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成語解釋:
    放:放置;: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成語出處: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463

    逝水

    成語拼音:
    fù zhī shì shuǐ
    成語解釋:
    付:交給;:它。扔在流水里沖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喪失,前功盡棄
    成語出處:
    清·湯斌《湯子遺書·請旨行取疏》:“親朋為惋惜:以為半生功名付逝水。”
    464

    父子無隔宿

    成語拼音:
    fù zǐ wú gé sù zhī chóu
    成語解釋:
    宿:夜。父子間沒有隔夜解不開的仇怨。指仇怨容易消除
    成語出處: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么不來救他?”
    465

    一炬

    成語拼音:
    fù zhī yī jù
    成語解釋:
    付:交給;:它;炬:火把;一炬:一把火。給它一把火燒光。指用火燒毀。
    成語出處:
    唐 杜牧《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466

    一哂

    成語拼音:
    fù zhī yī shěn
    成語解釋:
    哂:微笑。用笑一笑來回答。表示不值得理會
    成語出處:
    《清史稿·沈文奎傳》:“上無日:‘此難能’,更無日,‘乃公從馬上得’,烏用此迂儒常談,而付一哂也。”
    467

    一嘆

    成語拼音:
    fù zhī yī tàn
    成語解釋:
    嘆一口氣。多指對不滿意的某件事表示無可奈何。
    成語出處: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前日事,我也不計較長短,付一嘆罷了。”
    468

    一笑

    成語拼音:
    fù zhī yī xiào
    成語解釋:
    用一笑來回答。表示不值得理會。
    成語出處: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辨誤三》:“以此知《義海》、《西清》寡陋,而妄為說,可付一笑。”
    469

    覆舟

    成語拼音:
    fù zhōu zhī jiè
    成語解釋:
    推翻船的教訓。比喻失敗的教訓。
    成語出處:
    明·陳子龍《陳涉論》:“后人主,亦知邱民可畏,而覆舟戒始信。”
    470

    風燭

    成語拼音:
    fēng zhú zhī nián
    成語解釋:
    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成語出處:
    晉·王羲《題衛夫人筆陳圖后》:“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于子孫耳。”
    471

    非知難,行惟艱

    成語拼音: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
    成語解釋: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成語出處:
    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非知難,行惟艱;非行難,終斯難。”
    472

    反掌

    成語拼音:
    fǎn zhǎng zhī yì
    成語解釋:
    反掌:反手。比喻事情十分容易辦到
    成語出處: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六卷:“得了兩州,心中大喜,不勝矜夸,謂取宋天下如反掌易耳。”
    473

    釜中

    成語拼音:
    fǔ zhōng zhī yú
    成語解釋:
    在鍋里游著的魚。比喻不能久活
    成語出處:
    《元史 王榮祖傳》:“彼小國負險自守,釜中魚,非久自死。”
    474

    風中

    成語拼音:
    fēng zhōng zhī zhú
    成語解釋:
    在風里晃動的燭光。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隨時可能消滅的事物。
    成語出處:
    明 李贄《覆鄧石陽書》:“猶聞拜疾趨,全不念風中燭,滅在俄頃。”
    475

    非戰

    成語拼音:
    fēi zhàn zhī zuì
    成語解釋:
    罪:罪過。不是戰爭本身的過失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戰罪也。”
    476

    國必自伐,而后人伐

    成語拼音: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
    成語解釋:
    伐:討伐。一個國家必定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然后別人才來攻伐。比喻事情變化要從內部找原因
    成語出處: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家必自毀,而后人毀;國必自伐,而后人伐。”
    477

    管鮑

    成語拼音:
    guǎn bào zhī hǎo
    成語解釋:
    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成語出處:
    郭沫若《再談蔡文姬的》:“家公與蔡伯有管鮑好。”
    478

    管鮑

    成語拼音:
    guǎn bào zhī jiāo
    成語解釋:
    管鮑:指春秋時齊國的管仲和鮑叔牙;他們為知交。指朋友的友誼很深。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479

    割臂

    成語拼音:
    gē bì zhī méng
    成語解釋:
    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約。原指春秋戰國時魯莊公與孟任割破胳臂,訂下婚約。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寧約(指男女秘訂婚約)。
    成語出處: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閟。而以夫人言,許,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480

    干城

    成語拼音:
    gān chéng zhī jiàng
    成語解釋:
    干城:盾牌和城墻,比喻捍衛者。指保衛國家的大將。
    成語出處:
    《詩經·周南·兔罝》:“糾糾武夫,公侯干城。”《孔叢子·居衛》:“今君處戰國世,選爪牙士,而以二卵焉棄干城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者也。”
    * 之的成語,帶之字的成語,包含之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