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的成語 (4352個)
-
1321
莫展一籌
- 成語拼音:
- mò zhǎn yī chóu
- 成語解釋:
- 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同“一籌莫展”。
- 成語出處:
- 明 張居正《與王鑒川計四事四要書》:“本兵錯愕惶惑,莫展一籌。”
-
1322
莫衷一是
- 成語拼音:
- mò zhōng yī shì
- 成語解釋:
- 莫:不;還是;衷:折衷;斷定;是:對。指不知哪個正確。形容各種意見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 成語出處:
- 清 吳趼人《痛史》第三回:“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
1323
莫衷壹是
- 成語拼音:
- mò zhōng yī shì
- 成語解釋:
- 莫:不,還是;衷:折衷,斷定;是:對。不知哪個是正確。形容意見分歧,沒有一致的看法
- 成語出處:
- 孫中山《社會主義之演講》:“主張個人主義者,莫不反對社會主義,主張社會主義者,又莫不反對個人主義,聚訟紛紜,莫衷壹是。”
-
1324
沒衷一是
- 成語拼音:
- mò zhōng yī shì
- 成語解釋:
- 衷:折中。指意見紛歧,不能決定哪一方面對
- 成語出處:
- 郭沫若《盲腸炎 一個偉大的教訓》:“就我見聞所及,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
-
1325
名噪一時
- 成語拼音:
- míng zào yī shí
- 成語解釋:
- 指名聲傳揚于一個時期
- 成語出處:
-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三集 科場》:“朱半仙,時文中之能手也,名噪一時。”
-
1326
名震一時
- 成語拼音:
- míng zhèn yī shí
- 成語解釋:
- 名聲震動當時社會。
- 成語出處:
- 《新唐書 劉晏傳》:“號神童,名震一時。”
-
1327
名重一時
- 成語拼音:
- míng zhòng yī shí
- 成語解釋:
- 一時期內名聲很大,受到廣泛重視。亦作“名震一時”、“名得當時”、“名噪一時”、“名傾一時”。
- 成語出處:
-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十七:“師住徑山時,名重一時,如侍郎張公子韶,狀元汪公圣錫少卿、馮公濟川俱問道。”
-
1328
你不仁,我不義
- 成語拼音:
- nǐ bù rén,wǒ bù yì
- 成語解釋:
- 你不講仁義道德,我也就不道義了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他無仁,我無義。公子必欲免禍,非行大事不可。”
-
1329
霓裳羽衣
- 成語拼音:
- ní cháng yǔ yī
- 成語解釋:
- 以云霓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裝束美麗
- 成語出處: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
1330
拿定主意
- 成語拼音:
- ná dìng zhǔ yì
- 成語解釋:
- 下定決心,抉擇做什么事
- 成語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7回:“卻又一片深心,打了個呼牛也可,呼馬也可的主意,任是誰說什么,我只拿定主意,干我的大事去。”
-
1331
年復一年
- 成語拼音:
- nián fù yī nián
- 成語解釋:
- 一年又一年。
- 成語出處: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每逢閑暇,無非敲枰相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不知人間歲月幾何。”
-
1332
拈花一笑
- 成語拼音:
- niān huā yī xiào
- 成語解釋:
- 比喻心心相印、會心
- 成語出處: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七佛 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
1333
難進易退
- 成語拼音:
- nan jin yi tui
- 成語解釋:
- 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慮,去官時唯恐不速。
- 成語出處: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
-
1334
囊括無遺
- 成語拼音:
- náng kuò wú yí
- 成語解釋:
- 囊括:把全部包羅在內。指完全包羅在內,無所遺漏
- 成語出處:
- 明·馮惟敏《仙桂引》:“喜則喜空洞能容,為則為囊括無遺。”
-
1335
南柯一夢
- 成語拼音:
- nán kē yī mèng
- 成語解釋:
- 南柯:朝南的樹枝。指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 成語出處:
- 宋 黃庭堅《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香從靈堅隴上發,味自白石源中生。為公喚覺荊州夢,可待南柯一夢成。”
-
1336
納奇錄異
- 成語拼音:
- nà qí lù yì
- 成語解釋:
- 納:接納;錄:錄用。接納錄用有奇異才能的人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9回:“今吾孫將軍親賢禮士,納奇錄異,世所罕有。”
-
1337
擬人必以其倫
- 成語拼音:
- nǐ rén bì yǐ qí lún
- 成語解釋:
- 擬:比擬;倫:同類。指比擬某人或某事,一定要用同類或同等的人和事物
- 成語出處:
- 唐·劉知畿《史通·敘事》:“洎乎中代,其體稍殊,或擬人必以其倫,或述事多比于古。”
-
1338
內仁外義
- 成語拼音:
- nèi rén wài yì
- 成語解釋:
- 內心很仁慈,待人重情義
- 成語出處:
-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伏以閣下內仁而外義,行高而德巨,尚賢而興能,哀窮而悼屈。”
-
1339
南山可移
- 成語拼音:
- nán shān kě yí
- 成語解釋:
- 南山:終南山。比喻已經定案,不可更改。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李元纮傳》:“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終無搖動。”
-
1340
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 成語拼音:
- nán shān kě yí,cǐ àn bù dòng
- 成語解釋:
- 南山:終南山;動:動搖。終南山可以移動,但已定下的案子決不能更改
- 成語出處: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終以為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 yi成語,yi的成語,帶yi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