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pi的成語 (413個)

    141

    蚍蜉撼大樹

    成語拼音:
    pí fú hàn dà shù
    成語解釋:
    撼:搖動。螞蟻想搖動大樹。比喻不自量力
    成語出處:
    唐·韓愈《昌黎先生集·調張籍》:“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42

    蚍蜉撼樹

    成語拼音:
    pí fú hàn shù
    成語解釋:
    蚍蜉:一種大螞蟻;撼:搖動。螞蟻搖動樹木;比喻不自量力;企圖用微不足道的力量動搖破壞強大的事物。
    成語出處:
    唐 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43

    批風抹月

    成語拼音:
    pī fēng mò yuè
    成語解釋:
    猶言吟風弄月。指詩人以風花雪月為吟誦的題材以狀其閑適。
    成語出處:
    元·喬吉《綠玄遍·自述》:“煙霞狀元,江湖醉仙,笑談便是編修院,留連,批風抹月四十年。”
    144

    匹夫匹婦

    成語拼音:
    pǐ fū pǐ fù
    成語解釋:
    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成語出處:
    《尚書 咸有一德》:“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145

    被發入山

    成語拼音:
    pī fà rù shān
    成語解釋:
    被:通“披”;被發:披散頭發。指歸隱山林
    成語出處:
    晉·袁曄《獻帝春秋》:“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146

    披發入山

    成語拼音:
    pī fā rù shān
    成語解釋:
    謂離開俗世而隱居。
    成語出處:
    明·王世貞《綱鑒會纂·后漢紀》:“汝欲取蜀,吾當披發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147

    被發徒跣

    成語拼音:
    pī fà tú xiǎn
    成語解釋:
    徒跣:赤腳步行。披散頭發,赤腳走路。形容悲痛到極點
    成語出處:
    《魏書·徒何慕容廆傳》:“及葬,熙被發徒跣步從。”
    148

    被發文身

    成語拼音:
    pī fà wén shēn
    成語解釋:
    被發: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后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成語出處:
    西漢 戴圣《禮記 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149

    披發文身

    成語拼音:
    pī fà wén shēn
    成語解釋: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
    成語出處:
    《禮記 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150

    匹夫無罪

    成語拼音:
    pǐ fū wú zuì
    成語解釋: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沒有罪過的。
    成語出處:
    《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151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成語拼音:
    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成語解釋:
    百姓本沒有罪,因身藏璧玉而獲罪。原指財寶能致禍。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成語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152

    匹夫小諒

    成語拼音:
    pǐ fū xiǎo liàng
    成語解釋:
    語本《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后以“匹夫小諒”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節小信。
    成語出處:
    語出《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后漢書·皇甫嵩硃俊傳論》:“故梁衍獻規,山東連盟,而舍格天之大業,蹈匹夫之小諒,卒狼狽虎口,為智士笑。”
    153

    被發跣足

    成語拼音:
    pī fà xiǎn zú
    成語解釋:
    被發:披散頭發;跣足:赤腳。披散頭發,光著腳。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成語出處: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王侃》:“瞥見一畫衣女子,被發跣足,冒風而至,連呼:‘三郎救我命!’”
    154

    被發纓冠

    成語拼音:
    pī fà yīng guàn
    成語解釋:
    來不及將頭發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別人。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155

    披發纓冠

    成語拼音:
    pī fā yīng guàn
    成語解釋:
    謂不及束發冠戴,只系纓于頸。比喻急于救援。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成語出處:
    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156

    被發攖冠

    成語拼音:
    pī fā yīng guàn
    成語解釋:
    被:通“披”,披散;攖:縈繞。披發散纓。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成語出處:
    《暴風雨前》第二部:“大家總必趕快把手上的事丟下,呼朋喚友,一齊跑來,一以表示他們被發攖冠的熱忱。”
    157

    被發陽狂

    成語拼音:
    pī fà yáng kuáng
    成語解釋:
    被發:披散頭發。披散頭發,裝作瘋狂
    成語出處:
    《隋書·楊伯丑傳》:“于是被發陽狂,游行市里,形體垢穢,未嘗櫛沐。”
    158

    被發詳狂

    成語拼音:
    pī fà yáng kuáng
    成語解釋:
    被發:披散頭發。披散頭發,裝作瘋狂
    成語出處:
    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子胥之吳,乃被發詳狂,跣足涂面,行乞于市。”
    159

    被發佯狂

    成語拼音:
    pī fà yáng kuáng
    成語解釋:
    被發:披散頭發;佯:假裝。披散頭發,裝作瘋狂
    成語出處: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六卷:“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為之,不祥莫大焉。’遂被發佯狂而去。”
    160

    被發洋狂

    成語拼音:
    pī fà yáng kuáng
    成語解釋:
    被發:披散頭發。披散頭發,裝作瘋狂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乃被發洋狂而為奴。”
    * pi成語,pi的成語,帶pi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