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kou的成語 (462個)

    261

    目睜口呆

    成語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成語解釋:
    亦作“目瞪口呆”。
    成語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殺,人人束手,個個歸心。定安國舅氣的目睜口呆,罔知所措。與眾等侍郎束手被擒。”
    262

    目怔口呆

    成語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成語解釋:
    同“目瞪口呆”。
    成語出處:
    茅盾《驚蟄》:“當下那霹靂似的一聲,真把所有在場的貴客都嚇得目怔口呆。”
    263

    弄口鳴舌

    成語拼音:
    nòng kǒu míng shé
    成語解釋:
    弄口:逞巧辯,搬弄是非;鳴:發聲。掉弄口舌。指巧言辯飾或挑拔是非。
    成語出處:
    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弄口鳴舌,只足飾非。”
    264

    訥口少言

    成語拼音:
    nè kǒu shǎo yán
    成語解釋:
    訥口:不善于說話。不善言談,說話不多。
    成語出處: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
    265

    牛口之下

    成語拼音:
    niú kǒu zhī xià
    成語解釋: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后以“牛口之下”、“牛口”借指卑下的地
    成語出處: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266

    寧戚叩牛

    成語拼音:
    níng qī kòu niú
    成語解釋:
    比喻有才的人淪落做低賤的事情
    成語出處:
    267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成語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
    成語解釋:
    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成語出處: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268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成語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成語解釋: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同“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成語出處: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269

    寧為雞口,勿為牛后

    成語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ù wéi niú hòu
    成語解釋:
    寧:寧愿;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成語出處: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雖貧士也,語云,‘寧為雞口,勿為牛后。’豈有圣門弟子,貪紈袴之膏粱,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
    270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成語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成語解釋: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成語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271

    破口大罵

    成語拼音:
    pò kǒu dà mà
    成語解釋:
    破:沖開。指滿口惡語罵人。
    成語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茶房未及開口,那女人已經破口大罵起來。”
    272

    破口怒罵

    成語拼音:
    pò kǒu nù mà
    成語解釋:
    破口:惡語。滿口惡語罵人
    成語出處:
    《紅日》第12章:“他竭力掙脫,掙脫不開,連連求饒,陶二嫂還是拳打腳踢,破口怒罵。”
    273

    破口痛罵

    成語拼音:
    pò kǒu tòng mà
    成語解釋:
    破口:惡語。滿口惡語罵人
    成語出處: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老太婆坐在窗下,指著丈夫就破口痛罵:‘你這個蠢貨,真是個地道的傻瓜!’”
    274

    騙口張舌

    成語拼音:
    piàn kǒu zhāng shé
    成語解釋:
    搬弄口舌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膽,還待要騙口張舌,我只問你三回兩歇,怎送的我二足雙瘸!”
    275

    攀轅扣馬

    成語拼音:
    pān yuán kòu mǎ
    成語解釋:
    攀:牽挽;扣:套住。拉住車轅牽住馬匹。形容熱情挽留,不肯放行
    成語出處:
    《東觀漢記》:“第五倫為會稽太守,為事征,百姓攀轅扣馬呼曰:‘舍我何之?’”
    276

    曲不離口

    成語拼音:
    qǔ bù lí kǒu
    成語解釋:
    意謂曲子要天天唱,才會熟練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成語出處:
    朱自清《論誦讀》:“但是誦讀總得多讀熟讀,才有效用;‘曲不離口’,誦讀也是一樣道理。”
    277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成語拼音:
    quán bù lí shǒu,qǔ bù lí kǒu
    成語解釋:
    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唱歌的人應該經常唱。比喻只有勤學苦練,才能使功夫純熟。
    成語出處:
    林雨《刀尖》:“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當戰士的離不開刺刀手榴彈。”
    278

    輕口薄舌

    成語拼音:
    qīng kǒu báo shé
    成語解釋:
    見“輕嘴薄舌”。
    成語出處: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這酸子輕口薄舌,專會做詞。”
    279

    青口白舌

    成語拼音:
    qīng kǒu bái shé
    成語解釋:
    指說話不知輕重,觸犯忌諱。
    成語出處:
    洪深《五奎橋》第一幕:“這樣的好風水,保橋還來不及呢!豈可青口白舌,輕易說拆去么?”
    280

    鉗口不言

    成語拼音:
    qián kǒu bù yán
    成語解釋:
    鉗口:閉口。閉著嘴不說話。
    成語出處:
    《莊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 kou成語,kou的成語,帶kou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