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e的成語 (442個)

    341

    歙漆阿膠

    成語拼音:
    shè qī ē jiāo
    成語解釋:
    歙縣的漆,東阿的膠,即指膠漆。比喻情意相投。
    成語出處:
    《剪燈余話 田洙遇薛源聯句記》:“歙漆阿膠忽紛解,清塵濁水何由逢?”
    342

    賞善罰惡

    成語拼音:
    shǎng shàn fá è
    成語解釋:
    謂賞賜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
    成語出處:
    漢·貢禹《贖罪》:“賞善罰惡,不阿親戚。”
    343

    善善惡惡

    成語拼音:
    shàn shàn wù è
    成語解釋:
    稱贊善事,憎惡壞事。形容人區別善惡,愛憎分明。
    成語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強國》:“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344

    三言訛虎

    成語拼音:
    sān yán é hǔ
    成語解釋:
    猶三人成虎。
    成語出處:
    清·秋瑾《致琴文書》:“況三言訛虎,眾口鑠金;因積毀銷骨,致他方糊口。”
    345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成語拼音:
    shàn yǒu shàn bào,è yǒu è bào
    成語解釋:
    謂行善和作惡到頭來都有報應。
    成語出處:
    《纓絡經 有行無行品》:“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346

    守正不阿

    成語拼音:
    shǒu zhèng bù ē
    成語解釋:
    正:公正;阿:偏袒。處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講情面。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陳寵傳》:“而寵與中山相汝南張彬、東平相應順守正不阿。”
    347

    色中餓鬼

    成語拼音:
    sè zhōng è guǐ
    成語解釋:
    比喻極其貪色的人
    成語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
    348

    螳臂扼轍

    成語拼音:
    táng bì è zhé
    成語解釋:
    螳臂:螳螂的前腿;扼:控制;轍:行車的方向。螳螂舉起臂來阻止車的前進。比喻自不量力
    成語出處: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扼轍耳。”
    349

    太阿倒持

    成語拼音:
    tài ē dào chí
    成語解釋:
    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成語出處:
    《漢書·梅福傳》:“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太阿,授楚其柄。”
    350

    泰阿倒持

    成語拼音:
    tài ē dào chí
    成語解釋:
    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成語出處:
    宋·秦觀《李訓論》:“自德宗懲北軍之變,以左右神策、天威等軍分委宦官主之,由是太阿倒持,不復可取。”
    351

    同惡共濟

    成語拼音:
    tóng è gòng jì
    成語解釋:
    見“同惡相濟”。
    成語出處: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曹汝霖》:“要之官官相護,同惡共濟。”
    352

    討惡翦暴

    成語拼音:
    tǎo è jiǎn bào
    成語解釋:
    征討和剪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成語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夫討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歸。”
    353

    討惡剪暴

    成語拼音:
    tǎo è jiǎn bào
    成語解釋:
    討:征伐;剪:斬斷。征伐和鏟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成語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夫討惡剪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歸。”
    354

    同惡相黨

    成語拼音:
    tóng è xiāng dǎng
    成語解釋:
    共為惡者相結為黨。
    成語出處:
    《詩·大雅·皇矣》“維彼四國,爰究爰度”唐·孔穎疏:“言其同惡相黨,共行虐政也。”
    355

    同惡相濟

    成語拼音:
    tóng è xiāng jì
    成語解釋:
    同惡:共同作惡的人;濟:助。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成語出處:
    漢 潘勗《冊魏公九錫文》:“馬超、成宜,同惡相濟。”
    356

    同惡相救

    成語拼音:
    tóng è xiāng jiù
    成語解釋:
    形容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成語出處:
    《晉書·呂光載記》:“晃、穆共相唇齒,寧又同惡相救,東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若是,大事去矣。”
    357

    同惡相求

    成語拼音:
    tóng è xiāng qiú
    成語解釋:
    壞人與壞人相互勾結。
    成語出處:
    《左傳·昭公十三年》:“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難?”
    358

    同惡相恤

    成語拼音:
    tóng è xiāng xù
    成語解釋:
    見“同惡相助”。
    成語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
    359

    同惡相助

    成語拼音:
    tóng è xiāng zhù
    成語解釋:
    亦作“同惡相恤”。謂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360

    太阿之柄

    成語拼音:
    tài ē zhī bǐng
    成語解釋:
    太阿:寶劍名;柄:器物的把兒。比喻權柄、權力
    成語出處:
    清·覺佛《女英雄》:“昏君無北伐之心,奸相操太阿之柄。”
    * e成語,e的成語,帶e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