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dong的成語 (518個)

    261

    恫疑虛喝

    成語拼音:
    dòng yí xū hè
    成語解釋:
    虛張聲勢,恐嚇威脅。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洞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
    262

    東央西浼

    成語拼音:
    dōng yāng xī měi
    成語解釋:
    謂到處懇求請托。
    成語出處:
    《歧路燈》第八四回:“王象藎承主母之命,遵依程公條例,東央西浼,托產行尋售主。”
    263

    東怨西怒

    成語拼音:
    dōng yuàn xī nù
    成語解釋:
    謂任意指責別人。
    成語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協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264

    恫疑虛猲

    成語拼音:
    dòng yí xū xì
    成語解釋:
    見“恫疑虛喝”。
    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恫疑虛猲,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明矣。”
    265

    東一下西一下

    成語拼音:
    dōng yī xià xī yī xià
    成語解釋:
    指做事無計劃。比喻行動漂忽無定
    成語出處: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使木板子東一下,西一下,攛這一二百下子。”
    266

    東掩西遮

    成語拼音:
    dōng yǎn xī zhē
    成語解釋:
    謂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成語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別件事,或者有些東扯西拽,東掩西遮,東三西四,不容易說話。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267

    洞隱燭微

    成語拼音:
    dòng yǐn zhú wēi
    成語解釋:
    形容目光犀利,觀察事物深刻透徹。
    成語出處:
    清·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課書》:“[學師]謂[馬建忠]能洞隱燭微,提綱挈領,非徒鉆故紙者可比。”
    268

    洞幽燭微

    成語拼音:
    dòng yōu zhú wēi
    成語解釋:
    洞:洞察;幽:深遠;燭:照亮;微:微末,精細處。形容目光銳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細微之處。
    成語出處:
    明 吳承恩《贈郡伯愚邵公報政序》:“有洞幽燭遠之明,有含茹翕張不疾不徐之度。”
    269

    洞幽燭遠

    成語拼音:
    dòng yōu zhú yuǎn
    成語解釋:
    洞:洞察;幽:深遠;燭:照亮。形容目光銳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細微之處。
    成語出處:
    明 吳承恩《贈郡伯愚邵公報政序》:“有洞幽燭遠之明,有含茹翕張不疾不徐之度。”
    270

    棟折榱崩

    成語拼音:
    dòng zhé cuī bēng
    成語解釋:
    榱:椽子。正梁和椽子都毀壞了。比喻當政的人倒臺或死去。
    成語出處:
    左丘明《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
    271

    動輒得咎

    成語拼音:
    dòng zhé dé jiù
    成語解釋:
    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輒:就;總是;咎:責備。
    成語出處:
    唐 韓愈《進學解》:“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272

    動中肯綮

    成語拼音:
    dòng zhòng kěn qìng
    成語解釋:
    動:往往,每每;中:切中,打中;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問題的關鍵。指常常擊中要害或抓住問題的關鍵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
    273

    洞中肯綮

    成語拼音:
    dòng zhōng kěn qǐ
    成語解釋:
    觀察敏銳,言論能掌握問題的關鍵處。
    成語出處:
    《元史 韓性傳》:“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達,輒往咨訪,性從容開導,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274

    洞燭其奸

    成語拼音:
    dòng zhú qí jiān
    成語解釋:
    洞燭:洞察;洞悉。看透對方的陰謀詭計。形容觀察力強;看問題敏銳。
    成語出處:
    《明史 董傳策傳》:“(嚴)嵩稔惡誤國,陛下豈不洞燭其奸!”
    275

    東走西顧

    成語拼音:
    dōng zǒu xī gù
    成語解釋:
    比喻顧慮多。
    成語出處:
    《古詩源》卷三:“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276

    東撙西節

    成語拼音:
    dōng zǔn xī jié
    成語解釋:
    謂從各方面節省。
    成語出處:
    郭沫若《塔·萬引》:“他在這樣躊躕時,他的家計卻一天一天地逼迫攏來了,虧他的夫人挖肉補瘡,東撙西節地還能勉強維持著。“
    277

    東張西覷

    成語拼音:
    dōng zhāng xī qù
    成語解釋:
    同“東張西望”。
    成語出處: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只見前面一個人搖擺將來,見張貢生帶了一伙家人東張西覷,料他是個要嫖的勤兒沒個幫的人,所以遲疑。”
    278

    東征西討

    成語拼音:
    dōng zhēng xī tǎo
    成語解釋:
    指四處出戰征伐。
    成語出處:
    唐 楊炯《左武衛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至如出車授鉞,東征西討,孤虛向背。”
    279

    東張西望

    成語拼音:
    dōng zhāng xī wàng
    成語解釋:
    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形容尋找東西或心神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成語出處: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三巧兒只為信了賣卦先生之語,一心只想丈夫回來,此時經常走向前樓,在簾內東張西望。”
    280

    東支西吾

    成語拼音:
    dōng zhī xī wú
    成語解釋:
    謂說話辦事含糊敷衍。
    成語出處: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妙觀]下第三局時,頻頻以目送情。小道人會意,仍舊東支西吾,讓他過去。”
    * dong成語,dong的成語,帶dong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