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貶義的成語 (32個)
-
21
市井之徒
- 成語拼音:
- shì jǐng zhī tú
- 成語解釋:
- 徒:人(含貶義)。舊指做買賣的人或街道上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5回:“三百余人,皆里巷市井之徒,脅肩諂笑之輩。”
-
22
搔頭弄姿
- 成語拼音:
- sāo tóu nòng zī
- 成語解釋:
- 原指梳妝打扮。后形容女子賣弄姿色(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李固傳》:“大行在殯,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之心。”
-
23
耍嘴皮子
- 成語拼音:
- shuǎ zuǐ pí zi
- 成語解釋:
- 指光說不做。也指賣弄口才(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傅光明《從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與悲劇意識》:“他絕不是那種耍嘴皮子,賣弄搞笑那種作家。”
-
24
堂而皇之
- 成語拼音:
- táng ér huáng zhī
- 成語解釋:
- 形容公然毫不隱諱地(多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魯迅《花邊文學 “莎士比亞”》:“末一句是客氣話,贊成施先生的其實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雜志上發表嗎?”
-
25
頭面人物
- 成語拼音:
- tóu miàn rén wù
- 成語解釋:
- 指在社會上有較大名聲或勢力的人(多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發室也反映著人世的滄桑,何況到這里來整容的頗多頭面人物。”
-
26
唐哉皇哉
- 成語拼音:
- táng zāi huáng zāi
- 成語解釋:
- 形容規模宏偉,氣勢盛大。也用于貶義,形容表面上莊嚴體面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班畸傳》:“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疇能亙之哉?唐哉皇哉!皇哉唐哉?”
-
27
亡命之徒
- 成語拼音:
- wáng mìng zhī tú
- 成語解釋:
- 指逃亡的人。也稱冒險犯法;不顧性命的人。亡:無;命:名;亡命: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亡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類人(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
28
完事大吉
- 成語拼音:
- wán shì dà jí
- 成語解釋:
- 指事情結束了,或東西完蛋了(多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廬隱《東京小品》:“用肥皂亂擦了一遍,又跳到池子里洗了洗,就算完事大吉。”
-
29
魚龍曼衍
- 成語拼音:
- yú lóng màn yǎn
- 成語解釋:
- 原指各種雜戲同時演出。后形容事物雜亂。也比喻變化很多(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4回:“剿土匪魚龍曼衍,開保案雞犬飛升。”
-
30
豬突豨勇
- 成語拼音:
- zhū tū xī yǒng
- 成語解釋:
- 豨:野豬。指拼命向前沖,不怕死的人(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漢書·食貨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寡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
-
31
莊嚴寶相
- 成語拼音:
- zhuāng yán bǎo xiàng
- 成語解釋:
- 佛教稱莊嚴的佛像。比喻某種人的真面目(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曾樸《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現出了莊嚴寶相,自然分外綢繆。從此月下花前,時相往來。”
-
32
自以為得計
- 成語拼音:
- zì yǐ wéi dé jì
- 成語解釋:
- 得計:計謀得逞。自以為計謀很對很好了(含貶義)。
- 成語出處: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 關于貶義的成語 形容貶義的成語 描述貶義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