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調和的成語 (15個)
-
1
鼎鼐調和
- 成語拼音:
- dǐng nai diào hé
- 成語解釋:
- 相傳商武丁問傅說治國之方,傅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武丁以治國。后因以“鼎鼐調和”比喻處理國政。
- 成語出處:
- 相傳商武丁問傅說治國之方,傅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武丁以治國。
-
2
調和陰陽
- 成語拼音:
- diào hé yīn yáng
- 成語解釋:
- 謂使陰陽有序,風調雨順。舊多指宰相處理政務。
- 成語出處:
- 《漢書·貢禹傳》:“調和陰陽,陶治萬物,化正天下,易于決流抑隊。”
-
3
調理陰陽
- 成語拼音:
- diào lǐ yīn yáng
- 成語解釋:
- 猶言調和陰陽。
- 成語出處:
-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一》:“宰相在上佐天子調理陰陽,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職。”
-
4
琴瑟調和
- 成語拼音:
- qín sè tiáo hé
- 成語解釋:
- 比喻夫妻恩愛。
- 成語出處:
- 《群音類選 》:“琴瑟調和,百年相聚。”
-
5
雨順風調
- 成語拼音:
- yǔ shùn fēng tiáo
- 成語解釋:
- 調:調和;順:和協。風雨及時適宜。形容風雨適合農時。
- 成語出處:
- 《六韜》:“既而克殷,風凋雨順。”
-
6
弄粉調脂
- 成語拼音:
- nòng fěn tiáo zhī
- 成語解釋:
- 調:調和;脂:胭脂。指以脂粉妝飾容顏
- 成語出處:
- 《貨郎旦》第四折:“我本是窮鄉寡婦,沒什的艷色嬌子,又不會賣風流弄粉調脂,又不會按宮商品竹彈絲。”
-
7
調和鼎鼐
- 成語拼音:
- tiáo hé dǐng nài
- 成語解釋:
- 鼎:古代烹調食物的器具,三足兩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調味。比喻處理國家大事。多指宰相職責。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裴度傳》:“果聞勿藥之喜,更喜調鼎之功。”
-
8
風調雨順
- 成語拼音:
- fēng tiáo yǔ shùn
- 成語解釋:
- 調:調和;配合得均勻合適;順:適合需要。形容風雨及時;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現比喻客觀條件有利。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 禮儀志一》引《六韜》:“既而克殷,風調雨順。”
-
9
勢不并立
- 成語拼音:
- shì bù bìng lì
- 成語解釋:
- 勢:情勢,狀況;并立:并存。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 成語出處:
- 《晉書·劉琨傳》:“臣與二虜,勢不并立。”
-
10
勢不兩立
- 成語拼音:
- shì bù liǎng lì
- 成語解釋:
- 兩立:并存。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
11
勢不兩全
- 成語拼音:
- shì bù liǎng quán
- 成語解釋:
- 勢:情勢,狀況。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攸傳》:“今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
12
為裘為箕
- 成語拼音:
- wéi qiú wéi jī
- 成語解釋:
- 語出《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孔穎達疏:“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鋾鑄金鐵,使之柔合以補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為弓之家,使干角撓屈調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
- 成語出處:
- 語出《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
13
燮理陰陽
- 成語拼音:
- xiè lǐ yīn yáng
- 成語解釋:
- 燮:調和;理:治理。指大臣輔佐天子治理國事。
- 成語出處:
-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
14
一鼓一板
- 成語拼音:
- yī gǔ yī bǎn
- 成語解釋:
- 鼓、板都是演唱時用以調和節奏的,兩者不可分離,因以喻互相幫襯。
- 成語出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大小事多要串通得這兩個,方才弄得成。這兩個一鼓一板,只要公子出脫得些,大家有味。”
-
15
鹽梅相成
- 成語拼音:
- yán méi xiāng chéng
- 成語解釋:
- 鹽味與酸味相調和。比喻濟世的賢臣。
- 成語出處: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竊意二老(太公、伯夷)受文王之養,平居暇日,同堂合席,念王室之如毀,固欲起而救亂;思冠冕裂,又恐因而階亂,故水火相濟,鹽梅相成,各以一事自任。”
* 關于調和的成語 形容調和的成語 描述調和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