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明的成語 (29個)
-
21
前目后凡
- 成語拼音:
- qián mù hòu fán
- 成語解釋:
- 目:細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種筆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復出現,對前者詳加說明,后者概略敘述。
- 成語出處:
- 《公羊傳·僖公五年》:“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戴。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后凡也。”
-
22
輕敲緩擊
- 成語拼音:
- qīng qiāo huǎn jī
- 成語解釋:
- 比喻婉轉地表達意思和說明問題。
- 成語出處:
- 清·陶貞懷《天雨花》第21回:“且待四個宮人到,輕敲緩擊試他們。”
-
23
顯微闡幽
- 成語拼音:
- xiǎn wēi chǎn yōu
- 成語解釋:
- 顯示細微之事,說明隱幽之理,使之顯見著明。
- 成語出處:
- 《周易 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
24
先小人后君子
- 成語拼音:
- xiān xiǎo rén hòu jūn zǐ
- 成語解釋:
- 先不講客氣,說明條件,按章辦事,然后再講禮貌
- 成語出處: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49回:“凡事先小人后君子好,先君子后小人就不好了。”
-
25
以古喻今
- 成語拼音:
- yǐ gǔ yù jīn
- 成語解釋:
- 喻:說明。借用古代的事來說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 成語出處:
- 《北史 長孫嵩傳》:“昔叔孫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以古方今,無漸曩哲。”
-
26
引喻失義
- 成語拼音:
- yǐn yù shī yì
- 成語解釋:
- 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 成語出處:
- 三國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27
言之不預
- 成語拼音:
- yán zhī bù yù
- 成語解釋:
- 沒有預先說明。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七:“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衷心勸告,‘勿謂言之不預也’。”
-
28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成語拼音:
- zhǐ kě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
- 成語解釋:
- 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 成語出處: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
29
嘴清舌白
- 成語拼音:
- zuǐ qīng shé bái
- 成語解釋:
- 謂話說得明確清楚。
- 成語出處:
- 茅盾《子夜》八:“連這毛丫頭也來放肆了……想燙壞我么?料想她也不敢,還不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么?你給我一句嘴清舌白的回話。”
* 關于說明的成語 形容說明的成語 描述說明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