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褒貶的成語 (9個)
-
1
筆削褒貶
- 成語拼音:
- bǐ xuē bāo biǎn
- 成語解釋:
- 筆:記載。削:刪改。古時在竹簡或木簡上寫字,寫錯要修改時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來評文論物的好壞。也指用文字褒揚、貶斥人或事。
- 成語出處:
-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開辟時代》:“《春秋》自孔子加筆削褒貶,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僅為記事之書。”
-
2
不置褒貶
- 成語拼音:
- bù zhì bāo biǎn
- 成語解釋:
- 置:安放,這里有“加以”之間。褒:褒獎,夸贊,表揚。貶:貶低,指責。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 成語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2回:“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于門上一‘活’字而去。”
-
3
一字褒貶
- 成語拼音:
- yī zì bāo biǎn
- 成語解釋:
- 一個字的褒揚或貶斥。泛指作文用字措辭嚴謹有分寸。
- 成語出處:
- 晉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
4
褒貶與奪
- 成語拼音:
- bāo biǎn yǔ duó
- 成語解釋:
- 與奪:給予或奪取。指對人或事物給予贊揚或批評。
- 成語出處:
- 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
-
5
春秋筆法
- 成語拼音:
- chūn qiū bǐ fá
- 成語解釋:
- 指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
- 成語出處:
- 宋 俞文豹《吹劍錄》:“蓋純用《春秋》筆法也。”
-
6
皮里陽秋
- 成語拼音:
- pí lǐ yáng qiū
- 成語解釋:
- 皮里:內在;陽秋:即春秋;因晉簡文帝之母名阿春;晉人避諱;改“春秋”為“陽秋”;春秋:即春秋筆法。對人物、事件的褒貶不在表面而在內里。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褚季野皮里陽秋,謂其裁中也。”
-
7
說好嫌歹
- 成語拼音:
- shuō hǎo xián dǎi
- 成語解釋:
- 說這個好,嫌那個壞。泛指批評,褒貶。
- 成語出處:
- 《雪巖外傳》第11回:“所演的戲,卻是里外一樣的,里面演什么,外面也演什么,以免那些人說好嫌歹的吵鬧。”
-
8
陟罰臧否
- 成語拼音:
- zhì fá zāng fǒu
- 成語解釋:
- 賞罰褒貶。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9
臧否人物
- 成語拼音:
- zāng pǐ rén wù
- 成語解釋:
- 臧否:褒貶。評論人物好壞。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未嘗臧否人物。”
* 關于褒貶的成語 形容褒貶的成語 描述褒貶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