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薦舉的成語 (10個)

    1

    祁奚之

    成語拼音:
    qí xī zhī jiàn
    成語解釋:
    春秋晉國大夫祁奚告老,將辭中軍尉職事。晉悼公問誰可承接,祁奚先推仇人解狐。復問,又其子祁午。時人因而有“外不棄仇,內不失親”之譽。后用為善于賢之典。
    成語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仇也。將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可也。’于是使祁午為中軍尉。”
    2

    不避親,外不避怨

    成語拼音:
    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成語解釋:
    :推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成語出處:
    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不避親,外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3

    不失其子,外不失其仇

    成語拼音:
    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
    成語解釋:
    :推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內不失其子,外不失其仇,以為至公。’”
    4

    內稱不避親,外不避怨

    成語拼音:
    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成語解釋:
    :推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成語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
    5

    援引

    成語拼音:
    yuán yǐn jiàn jǔ
    成語解釋:
    :推。引進和推人材
    成語出處:
    漢·王充《論衡·效力》:“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將援引,亦將棄遺于衡門之下。”
    6

    毛遂自

    成語拼音:
    máo suì zì jiàn
    成語解釋:
    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推。毛遂自己推自己。形容自告奮勇去做某事。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7

    選賢

    成語拼音:
    xuǎn xián jǔ néng
    成語解釋:
    賢人;能人。
    成語出處:
    《舊唐書 食貨志上》:“設官分職,選賢任能,得其人則有益于國家,非其才則遺患于黎庶。此義不可不知也。”
    8

    進賢興功

    成語拼音:
    jìn xián xīng gōng
    成語解釋:
    賢士功臣。
    成語出處:
    《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賈公彥疏:“以臣有賢有功之與官,則起邦國之內勸善樂業之心,使不惰廢善業也。”
    9

    明揚側陋

    成語拼音:
    míng yáng cè lòu
    成語解釋:
    側陋:之地位低下而才德兼備的賢人。明察出身微賤而德才兼備的人。
    成語出處:
    《尚書 堯典》:“明明揚側陋。”
    10

    三征七辟

    成語拼音:
    sān zhēng qī bì
    成語解釋:
    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指朝廷多次征名為官
    成語出處:
    《晉書·王褒傳》:“于是隱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 關于薦舉的成語 形容薦舉的成語 描述薦舉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