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禮樂的成語 (12個)
-
1
夔龍禮樂
- 成語拼音:
- kuí lóng lǐ yuè
- 成語解釋:
- 夔龍:虞舜的兩個大臣,夔為樂官,龍為諫官。指可以作為規范的禮樂制度
- 成語出處: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
2
禮樂崩壞
- 成語拼音:
- lǐ yuè bēng huài
- 成語解釋:
- 禮: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樂:教化的規范;崩:敗壞。形容社會綱紀紊亂,動蕩不安
- 成語出處:
- 宋·陸游《書郭崇韜傳后》:“莊宗雖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亂,禮樂崩壞之際,然顧典禮人情,亦難其事。”
-
3
詩書禮樂
- 成語拼音:
- shī shū lǐ yuè
- 成語解釋:
- 古代儒家六經即《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樂經》
- 成語出處:
- 西漢·戴圣《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
4
極天蟠地
- 成語拼音:
- jí tiān pán dì
- 成語解釋:
- 謂充塞天地之間。語本《禮記·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 成語出處:
- 語出《禮記·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
5
衣冠禮樂
- 成語拼音:
- yī guàn lǐ lè
- 成語解釋:
- 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范。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 成語出處:
- 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齊季斯甚。衣冠禮樂,掃地無余。”
-
6
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
- 成語拼音:
- 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
- 成語解釋:
- 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紂:商紂。指碰到好人以禮相待,遇到壞人以武相待
- 成語出處: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8卷:“遇文王興禮樂,遇桀紂呈干戈。”
-
7
掃地俱盡
- 成語拼音:
- sǎo dì jù jìn
- 成語解釋:
- 謂徹底干凈,毫無存留。《漢書 魏豹田儋等傳贊》:“用于貶義。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俱盡矣。”《晉書 儒林傳序》:“惟懷逮愍,喪亂弘多,衣冠禮樂,掃地俱盡。”《隋書 高祖紀下》:“圣人遺訓,掃地俱盡,制禮作樂,今也其時。”
- 成語出處:
- 《漢書·魏豹田儋等傳贊》:“用于貶義。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俱盡矣。”《晉書·儒林傳序》:“惟懷逮愍,喪亂弘多,衣冠禮樂,掃地俱盡。”
-
8
修舊起廢
- 成語拼音:
- xiū jiù qǐ fèi
- 成語解釋:
- 原指修詩書,興禮樂。后引申為把舊有的修理好。把廢置的利用起來。
- 成語出處:
- 《漢書 司馬遷傳》:“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
9
典章文物
- 成語拼音:
- diǎn zhāng wén wù
- 成語解釋:
- 指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
- 成語出處:
- 《明史·文苑傳·徐一夔》:“幸而天歷間虞集倣六典法,纂《經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
-
10
鳴琴而治
- 成語拼音:
- míng qín ér zhì
- 成語解釋:
- 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
- 成語出處:
- 《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
11
文修武偃
- 成語拼音:
- wén xiū wǔ yǎn
- 成語解釋:
- 禮樂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謂天下太平。
- 成語出處:
- 唐·王起《黿鼉為梁賦》:“我皇仁治道豐,文修武偃,要荒畢服。”
-
12
小道大成
- 成語拼音:
- xiǎo dào dà chéng
- 成語解釋:
- 小道:儒家稱禮樂外的學說或技藝。雖是小技藝,卻能取得大成就
- 成語出處: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 關于禮樂的成語 形容禮樂的成語 描述禮樂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