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比喻物的成語 (679個)
-
461
燒琴煮鶴
- 成語拼音:
- shāo qín zhǔ hè
- 成語解釋:
- 拿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成語出處: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西昆體》:“《西清詩話》云:‘《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上曬裈,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
-
462
剩水殘山
- 成語拼音:
- shèng shuǐ cán shān
- 成語解釋:
- 殘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國后的或經過變亂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來的事物。
- 成語出處:
- 唐 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
-
463
剩山殘水
- 成語拼音:
- shèng shān cán shuǐ
- 成語解釋:
- 殘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國后的或經過變亂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來的事物。
- 成語出處:
- 清·孫雨林《皖江血·定計》:“收回那十八省剩山殘水,洗盡這二百年藏污納垢。”
-
464
鼠屎污羹
- 成語拼音:
- shǔ shǐ wū gēng
- 成語解釋:
- 比喻加進了不好的東西,從而破壞了原來美的事物。
- 成語出處:
- 宋·孫覿《跋吳省元真贊》:“吳公前輩盛德,予宿昔所敬慕,制一偈自贊,皆佛菩薩語,啟誦三過,欲下一句而家有識真者,恐得鼠屎污羹之誚。”
-
465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 成語拼音:
- shān shàng wú lǎo hǔ,hóu zǐ chēng dà wáng
- 成語解釋:
- 俗語,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當主要角色。
- 成語出處:
- 《晚清文學叢鈔 冷眼觀》第十四回:“靠著老子做過上海道,在城里面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弄慣了的脾氣,陪著朋友來吃臺把酒,就像是連四塊下腳錢都是冤枉花的。”
-
466
嵩生岳降
- 成語拼音:
- sōng shēng yuè jiàng
- 成語解釋:
- 嵩:指嵩山;岳:高大的山;降:降生。比喻大人物的出生。
- 成語出處:
- 《詩經 大雅 嵩高》:“嵩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
-
467
十鼠爭穴
- 成語拼音:
- shí shǔ zhēng xué
- 成語解釋:
- 穴:動物的窠巢。比喻壞人聚集互相爭斗
- 成語出處:
- 《梁書·元帝紀》:“侯景奔竄,十鼠爭穴,郭默清夷,晉熙附義。”
-
468
山頹木壞
- 成語拼音:
- shān tuí mù huài
- 成語解釋:
- 冊:泰山;頹: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斷。比喻眾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 成語出處:
- 《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
469
少頭沒尾
- 成語拼音:
- shǎo tóu méi wěi
- 成語解釋:
- 比喻事物殘缺不全或辦事不周到
- 成語出處: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6回:“這是王賢弟你辦的事,少頭沒尾的。”
-
470
少頭缺尾
- 成語拼音:
- shǎo tóu quē wěi
- 成語解釋:
- 比喻事物殘缺不全。
- 成語出處:
-
471
盛筵必散
- 成語拼音:
- shèng yán bì sàn
- 成語解釋:
- 比喻無論怎樣美好的事物,終必消散。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
-
472
三月不知肉味
- 成語拼音:
-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 成語解釋:
- 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 成語出處:
-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473
樹欲靜而風不息
- 成語拼音: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
- 成語解釋:
- 靜:平靜;息:平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成語出處: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皋魚增感。”
-
474
樹欲靜而風不止
- 成語拼音: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 成語解釋:
- 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成語出處: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
475
溯源窮流
- 成語拼音:
- sù yuán qióng liú
- 成語解釋:
- 上溯本源,窮盡支流。比喻尋究事物的起始演變。
- 成語出處:
- 《清史稿·藝術·楊沂孫傳》:“世臣創明北朝書派,溯源窮流,為一家之學。”
-
476
聲應氣求
- 成語拼音:
- shēng yìng qì qiú
- 成語解釋:
- 應:應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 成語出處:
- 《周易 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
477
水漲船高
- 成語拼音:
- shuǐ zhǎng chuán gāo
- 成語解釋:
- 指水位上升;船身也就隨著提高。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增長提高。
- 成語出處: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長姐兒更不想到此時,水漲船高,不曾吃盡苦頭,怎得修成人上人。”
-
478
十指有長短
- 成語拼音:
- shí zhǐ yǒu cháng duǎn
- 成語解釋:
- 指:手指。十根手指頭有長有短。比喻事物的不一樣
- 成語出處:
- 唐·劉商《擬胡笳十八拍》:“手中十指有長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
479
壽終正寢
- 成語拼音:
- shòu zhōng zhèng qǐn
- 成語解釋:
- 壽終:活到老死;正寢:舊式住房的正屋。原指老死在家里。現比喻事物的滅亡。
- 成語出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11回:“紂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終,你自夸壽終正寢,非侮君而何!”
-
480
探本窮源
- 成語拼音:
- tàn běn qióng yuán
- 成語解釋:
- 探:求索。本:樹根。窮:探尋。源:水源。尋找樹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亦作“探本溯源”。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1回:“一來可以擴擴眼界,長長見識。二來也可以把這工藝一項探本窮源。”
* 關于比喻物的成語 形容比喻物的成語 描述比喻物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