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比喻物的成語 (679個)
-
421
染絲之變
- 成語拼音:
- rǎn sī zhī biàn
- 成語解釋:
- 《墨子·所染》:“捍墨子呴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后因以“染絲之變”比喻本來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
- 成語出處:
- 《墨子·所染》:“[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
422
融為一體
- 成語拼音:
- róng wéi yī tǐ
- 成語解釋:
- 融合為整體。比喻幾種事物關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個整體。
- 成語出處:
-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有一體之治,故能出號令,明憲法矣。”
-
423
如蟻附膻
- 成語拼音:
- rú yǐ fù shān
- 成語解釋:
- 附:趨附;膻:羊肉的氣味。象螞蟻趨附羊肉一般。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許多人依附有錢有勢的人。
- 成語出處:
- 先秦 莊周《莊子 徐無鬼》:“蟻慕羊肉,羊肉膻也。”
-
424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 成語拼音:
- rì yuè jīng tiān,jiāng hé xíng dì
- 成語解釋:
- 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偉大。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衍傳上》:“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河海帶地,不足以比。”
-
425
熔于一爐
- 成語拼音:
- róng yú yī lú
- 成語解釋:
- 熔化在同一個洪爐內。比喻多種事物相互間結合緊密;渾然一體;難解難分。
- 成語出處:
- 卞之琳《馮文炳選集 序》:“廢名在解放前,特別在抗戰前,似曾以他獨特的方式,把儒釋道熔于一爐。”
-
426
枘鑿冰炭
- 成語拼音:
- ruì záo bīng tàn
- 成語解釋:
- 比喻事物尖銳對立,互不兼容。參見“枘鑿方圓”。
- 成語出處:
-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 顧歡論道佛二家》:“愚謂歡所引道經頗確,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無二法……惟與吾儒,則如枘鑿冰炭之不相合耳。”
-
427
日中必移,月滿必虧
- 成語拼音:
- rì zhōng bì yí,yuè mǎn bì kuī
- 成語解釋:
- 移:遷移。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滿圓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日中必移,月滿必虧;先王之道,乍存乍亡。”
-
428
日中必昃,月滿必虧
- 成語拼音:
- rì zhōng bì zè,yuè mǎn bì kuī
- 成語解釋:
- 昃:太陽偏西。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滿圓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 成語出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9卷:“日中必昃,月滿必虧。明公功名到此,已無可加,急流勇退,此其時矣。”
-
429
日中將昃
- 成語拼音:
- rì zhōng jiāng zè
- 成語解釋:
- 比喻事物盛極將衰。
- 成語出處:
- 梁啟超《新史學·歷史與人種之關系》:“世界文明史之第五段,實惟阿利安族中羅馬人與條頓人爭長時代。而羅馬人達于全盛,為日中將昃之形;條頓人氣象方新,有火然泉達之觀。”
-
430
讓棗推梨
- 成語拼音:
- ràng zǎo tuī lí
- 成語解釋:
- 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
- 成語出處:
- 《梁書 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
431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 成語拼音:
- rì zhōng zé yí,yuè mǎn zé kuī
- 成語解釋:
- 移:遷移。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滿圓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 成語出處: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
-
432
日中則昃
- 成語拼音:
- rì zhōng zé zè
- 成語解釋:
- 昃:太陽偏西。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 成語出處:
- 《周易 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
433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 成語拼音:
- rì zhōng zé zè,yuè mǎn zé kuī
- 成語解釋:
-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滿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 成語出處:
- 《易 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
434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 成語拼音:
- rì zhōng zé zè,yuè yíng zé shí
- 成語解釋:
- 昃:太陽偏西。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滿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 成語出處:
- 《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
435
四不像
- 成語拼音:
- sì bù xiàng
- 成語解釋:
- 麋鹿。比喻不倫不類的事物
- 成語出處:
- 朱自清《羅馬》:“現在滿是一道道頹毀的墻基,倒成了四不像。”
-
436
山崩鐘應
- 成語拼音:
- shān bēng zhōng yìng
- 成語解釋:
- 比喻同類事物相感應。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敬叔《異苑》第二卷:“此蜀郡銅山崩,故鐘鳴應之耳。”
-
437
水長船高
- 成語拼音:
- shuǐ cháng chuán gāo
- 成語解釋:
- 比喻事物隨著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提高。
- 成語出處: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芭蕉清禪師法嗣·芭蕉繼徹禪師》:“水長船高,泥多佛大。”
-
438
剩菜殘羹
- 成語拼音:
- shèng cài cán gēng
- 成語解釋:
- 吃剩的食物。比喻棄余無用之物。
- 成語出處:
- 聞一多《死水》:“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
439
深藏若虛
- 成語拼音:
- shēn cáng ruò xū
- 成語解釋:
- 把寶物藏起來,好象沒有一樣。比喻人有真才實學而不外露。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440
掃地出門
- 成語拼音:
- sǎo dì chū mén
- 成語解釋:
- 原指把一切雜物都掃出門去;室內干干凈凈;不留任何東西。后比喻全部家產都被處理;連人也被趕出家門。
- 成語出處: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還有幾次利息還過的。要是清白掃地出門,總得兩千兩。”
* 關于比喻物的成語 形容比喻物的成語 描述比喻物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