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有所的成語 (138個)

    101

    怙終不悛

    成語拼音:
    hù zhōng bù quān
    成語解釋:
    恃而終不悔改。語本《書·舜典》:“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孔傳:“怙奸自終,當刑殺之。”
    成語出處:
    語出《書·舜典》:“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孔傳:“怙奸自終,當刑殺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君子之心未嘗不欲其去非而就是,舍邪而適正。其怙終不悛,則當為《夬》之上六矣。”
    102

    靜極思動

    成語拼音:
    jìng jí sī dòng
    成語解釋:
    指生活平靜到了極點,就希望改變。亦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便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成語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七回:“正是靜極思動,陰盡生陽。”
    103

    誡莫若豫

    成語拼音:
    jiè mò ruò yù
    成語解釋:
    誡:警戒;豫:通“預”,預先。指事后警戒不如事先防備
    成語出處:
    《國語·晉語一》:“誡莫若豫,豫而后給。”
    104

    九年之蓄

    成語拼音:
    jiǔ nián zhī xù
    成語解釋:
    九年的儲備。指國家平時積蓄,以備非常。
    成語出處:
    《禮記·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105

    舉首戴目

    成語拼音:
    jǔ shǒu dài mù
    成語解釋:
    舉:抬起;戴目:仰視的樣子。形容望著遠處而期待或殷切期待
    成語出處:
    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天下舉首戴目,屬心執事者,難以一二計。”
    106

    靜中思動

    成語拼音:
    jìng zhōng sī dòng
    成語解釋:
    靜:平靜,靜止;動:變動。指在生活平靜中希望改變。也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就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成語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一時忽然靜中思動,因命牡丹、蘭花眾仙子看守洞府,去訪百草仙子,不意適值外出。”
    107

    斂容屏氣

    成語拼音:
    liǎn róng bǐng qì
    成語解釋:
    斂容:收起笑容,態度變得嚴肅。屏氣:閉住氣不敢出聲。比喻畏懼而恭敬謹慎,不敢稍微放肆。
    成語出處:
    《論語·鄉黨》:“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108

    履霜堅冰

    成語拼音:
    lǚ shuāng jiān bīng
    成語解釋:
    履:踩,踏。踩著霜,就想到結冰的日子就要到來。比喻看到事物的苗頭,就對它的發展警戒。
    成語出處:
    《周易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像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109

    老醫少卜

    成語拼音:
    lǎo yī shào bǔ
    成語解釋:
    少卜:年輕的卜卦人。年老的醫生經驗豐富,年少的卜者勇于決斷。比喻各長,不應偏廢
    成語出處:
    《鹖冠子·世賢》陸佃注:“語曰:‘老醫少卜。’蓋老醫更多病矣。”
    110

    明教不變

    成語拼音:
    míng jiào bù biàn
    成語解釋:
    教令明確,讓老百姓適從,便不會發生變亂。
    成語出處:
    《商君書·賞刑》:“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而民知于民務,國無異俗。”
    111

    暮四朝三

    成語拼音:
    mù sì cháo sān
    成語解釋:
    ①《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原指說法、做法變換而實質不變。②比喻反復無常。
    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112

    牛蹄之涔

    成語拼音:
    niú tí zhī cén
    成語解釋:
    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積水。形容水量極少。也比喻處在不能作為的境地。
    成語出處:
    《淮南子 汜論訓》:“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鮪。”《淮南子 俶真》:“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北周 庾信《為杞公讓宗師表》:“況復一枝倦曲,終危九層之臺;一股涔蹄,必傷千里之駕。”
    113

    男子漢大丈夫

    成語拼音:
    nán zǐ hàn dà zhàng fū
    成語解釋:
    指志向高遠作為的男人
    成語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6回:“男子漢大丈夫,休說那三綹梳頭、兩截穿衣、戴鬄髻的話頭。”
    114

    脾肉之嘆

    成語拼音:
    pí ròu zhī tàn
    成語解釋:
    脾:通“髀”,大腿。指痛惜光陰虛度,思欲作為
    成語出處: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年,嘗于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115

    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

    成語拼音:
    rén miàn zhú gāo dī,shì qíng zháo lěng nuǎn
    成語解釋:
    指世風日下,對人的態度隨地位和權勢的高低不同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馮主事雖然欠下老爺銀兩,見老爺死了,你又在難中,誰肯唾手交還?”
    116

    歲不我與

    成語拼音:
    suì bù wǒ yǔ
    成語解釋:
    年歲是不等人的。表示應該及時奮起,作為。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117

    神州赤縣

    成語拼音:
    shén zhōu chì xiàn
    成語解釋:
    戰國時齊人鄒衍稱華夏之地為“赤縣神州”。見《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唐劉禹錫《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書》:“蓋神州赤縣,尊厭,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縣神州”或“神州赤縣”為中國的別稱。
    成語出處:
    戰國時齊人鄒衍稱華夏之地為“赤縣神州”。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118

    嗒焉自喪

    成語拼音:
    tà yān zì sàng
    成語解釋:
    嗒焉:沮喪的樣子。形容若失或灰心喪氣的心態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
    119

    無為而成

    成語拼音:
    wú wéi ér chéng
    成語解釋:
    謂不倚外力而自然成就。
    成語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120

    無為之治

    成語拼音:
    wú wéi zhī zhì
    成語解釋:
    指道家順應自然,不求作為的治理方法。
    成語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既能奪他們之權,生他們之利,豈不能行無為之治?”
    * 關于有所的成語 形容有所的成語 描述有所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