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方法的成語 (126個)
-
21
以聾辨聲
- 成語拼音:
- yǐ lóng biàn shēng
- 成語解釋:
- 用聾的耳朵辨別聲音。比喻沒有正確的方法是達不到目的的
- 成語出處:
- 戰國·趙·荀況《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
22
以盲辨色
- 成語拼音:
- yǐ máng biàn sè
- 成語解釋:
- 用盲眼去辨別色彩。比喻沒有正確的方法是達不到目的的
- 成語出處:
- 戰國·趙·荀況《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
23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 成語拼音:
- 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
- 成語解釋:
- 比喻不管對方使用什么手段,總有相應的對付方法。
- 成語出處: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48回:“西門慶道:‘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的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
24
登木求魚
- 成語拼音:
- déng mù qiú yú
- 成語解釋:
- 登:攀;木:樹。爬到樹上找魚。比喻方向、方法不對,無法達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宋·蘇轍《次韻吳厚秀才見錄》:“登木求魚知我掘,循巢覓兔笑君疏。”
-
25
久病成醫
- 成語拼音:
- jiǔ bìng chéng yī
- 成語解釋:
- 人病久了;也就像醫生一樣熟知醫理藥性。比喻經過多次磨難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 成語出處:
- 左丘明《左傳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戰國 楚 屈原《九間 惜育》:“九折臂而成醫兮。”漢 王逸注:“言人九折臂,更歷方藥,則成良醫。”
-
26
狡兔三窟
- 成語拼音:
- jiǎo tù sān kū
- 成語解釋:
-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別多;用來躲避災難禍患。現多比喻掩蓋的方法多;隱身的計劃周密。
- 成語出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
27
井中求火
- 成語拼音:
- jǐng zhōng qiú huǒ
- 成語解釋:
- 在水井里去尋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對,根本達不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28
偏聽偏信
- 成語拼音:
- piān tīng piān xìn
- 成語解釋: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以為真;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成語出處: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29
偏聽偏言
- 成語拼音:
- piān tīng piān yán
- 成語解釋: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成語出處: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30
輕重疾徐
- 成語拼音:
- qīng zhòng jí xú
- 成語解釋:
- 疾徐:快慢。指彈奏器樂的方法
- 成語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9回:“還要知道輕重疾徐、卷舒自若、體態尊重方好。”
-
31
軟硬不吃
- 成語拼音:
- ruǎn yìng bù chī
- 成語解釋:
- 指與對方談判或處理問題時態度很強硬,什么方法均不能使其改變態度
- 成語出處: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三章:“侯扒皮,軟硬不吃。”
-
32
實話實說
- 成語拼音:
- shí huà shí shuō
- 成語解釋:
- 用直捷了當的方法講出真實情況
- 成語出處:
- 張恨水《夜深沉》第30回:“我實話實說,您兩只眼睛不方便,就得早早有個兒媳婦來伺候著。”
-
33
十全大補
- 成語拼音:
- shí quán dà bǔ
- 成語解釋:
- 藥名。含有十種名貴的滋補藥物。比喻某項方案或方法對事情有巨大補益
- 成語出處: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5回:“只見一個醫生在那里和他診脈,開了脈案,定了一個十全大補湯加減,便去了。”
-
34
升山采珠
- 成語拼音:
- shēng shān cǎi zhū
- 成語解釋:
- 到山上去采珍珠。比喻辦事的方向、方法錯誤,一定達不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劉玄傳》:“興化致理,譬猶緣木求魚,升山采珠。”
-
35
細雨和風
- 成語拼音:
- xì yǔ hé fēng
- 成語解釋:
- 細雨:小雨;和風:春天的微風。溫和的風,細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溫和而不粗暴
- 成語出處:
- 前蜀·韋莊《登咸陽縣樓望雨》詩:“亂云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滿渭川。”
-
36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成語拼音:
-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 成語解釋:
- 子:對別人的稱呼;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擋住敵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對方的觀點、方法或言論來反駁對方。
- 成語出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
37
暗察明訪
- 成語拼音:
- àn chá míng fǎng
- 成語解釋:
- 察:細看,詳審;訪:尋訪。指用各種方法調查了解情況
- 成語出處:
- 《金史 世宗紀中》:“此輩暗察明訪,皆著政聲。”
-
38
愛非其道
- 成語拼音:
- ài fēi qí dào
- 成語解釋:
- 道:方法。對某人很親愛,方法不對頭。指父母對子女的溺愛
- 成語出處:
-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
-
39
百般無賴
- 成語拼音:
- bǎi bān wú lài
- 成語解釋:
- 采用所有卑鄙的方法
- 成語出處:
-
40
不悱不發
- 成語拼音:
- bù fěi bù fā
- 成語解釋:
- 悱:心里想說而說不出來。發:啟發。指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 成語出處:
-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關于方法的成語 形容方法的成語 描述方法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