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意思的成語 (174個)
-
21
言外之意
- 成語拼音:
- yán wài zhī yì
- 成語解釋:
- 言:語言;之:助詞;相當于“的”。言語之外的意思。指沒有在話里或文章里明說出來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 成語出處: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下卷:“七言難于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
-
22
文不盡意
- 成語拼音:
- wén bù jìn yì
- 成語解釋:
- 意:意思。文章未能完全表達出意思
- 成語出處: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3卷:“圓光如日,有炎如煙,周繞我體,如同金剛,文不盡意,猶待訣言。”
-
23
弦外有音
- 成語拼音:
- xián wài yǒu yīn
- 成語解釋:
- 弦樂器的弦上發出的聲音以外還有聲音。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然至于一絕處,亦復何耶!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不知所從而來。”
-
24
弦外遺音
- 成語拼音:
- xián wài yí yīn
- 成語解釋:
- 弦: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絲線、銅絲或鋼絲。言外之意。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聲矣。”
-
25
直言盡意
- 成語拼音:
- zhí yán jìn yì
- 成語解釋:
- 直爽地說出全部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東漢·班固《漢書·元帝紀》:“直言盡意,無有所諱。”
-
26
大有文章
- 成語拼音:
- dà yǒu wén zhāng
- 成語解釋:
- 指話語、文章、或已表露的現象之中;很有令人難以捉摸的意思或別的情況。
- 成語出處:
- 清 無名氏《三俠五義》:“艾虎聽了,暗暗思忖道:‘這話語之中大有文章。’”
-
27
覆水難收
- 成語拼音:
- fù shuǐ nán shōu
- 成語解釋:
- 覆:翻;引申為傾、倒、潑的意思。潑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來。比喻事情已成定局;很難再挽回了。引申為夫妻關系已經斷絕;難以重新結合。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何進傳》:“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
28
聚精會神
- 成語拼音:
- jù jīng huì shén
- 成語解釋:
- 集中全部精神。原有集思廣益的意思;現常用以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
- 成語出處:
- 漢 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29
無盡無休
- 成語拼音:
- wú jìn wú xiū
- 成語解釋:
- 沒完沒了(含有厭惡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終于沉悶地聽著遠處的更鑼聲、風聲、樹葉聲,和偶爾才肯留心到的身旁思懿的無盡無休的言語。”
-
30
隱晦曲折
- 成語拼音:
- yǐn huì qū zhé
- 成語解釋:
- 意思含糊晦澀;轉彎抹角。常指說話或寫文章用隱隱約約、轉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思想。隱晦:不明顯;曲折:轉彎抹角。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們可以大聲疾呼,而不要隱晦曲折,使人民大眾不易看懂。”
-
31
不當人子
- 成語拼音:
- bù dāng rén zǐ
- 成語解釋:
- 表示歉意或感謝的話,意思是罪過,不敢當。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多謝厚情,只是無功受祿,不當人子,老漢轉來,定當奉酬。”
-
32
不以為然
- 成語拼音:
- bù yǐ wéi rán
- 成語解釋:
- 然:對;不錯。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有輕視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
33
辭不達義
- 成語拼音:
- cí bù dá yì
- 成語解釋:
- 說話寫文章不能確切地表達意思。語本《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
- 成語出處:
- 語出《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
-
34
長話短說
- 成語拼音:
- cháng huà duǎn shuō
- 成語解釋:
- 要說的話很多,一時不能說清,只用扼要的幾句話表明主要意思。
- 成語出處: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六回:“長話短說,你與譚學生是同盟兄弟,他贏了俺一百多銀子。
-
35
斷章取義
- 成語拼音:
- duàn zhāng qǔ yì
- 成語解釋:
- 原指引用《詩經》中某一篇章的詩句;借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并不是所引詩篇的原意。后泛指引用別人的詩文或談話;只根據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斷或部分;而不顧全文和原意。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
36
阿諛諂媚
- 成語拼音:
- ē yú chǎn mèi
- 成語解釋:
- 阿諛:迎合別人的意思,向人討好;諂媚:巴結,奉承。說話做事迎合別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討好。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九卷:“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
37
夫子自道
- 成語拼音:
- fū zǐ zì dào
- 成語解釋:
- 指本意是說別人好處,而事實上卻正道著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別人,卻正指摘了自己。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
38
話中有話
- 成語拼音:
- huà zhōng yǒu huà
- 成語解釋:
- 指說話里面還暗含著別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0回:“邢夫人等聽了話中有話,不想到自己不令鳳姐便宜行事,反說:‘鳳丫頭果然有些不用心。’”
-
39
無關宏旨
- 成語拼音:
- wú guān hóng zhǐ
- 成語解釋:
- 宏:大。和主要的意思無關。指意義不大或關系不大。
- 成語出處: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宋儒所爭,古文今文字句,亦無關宏旨,均故置弗議。”
-
40
言簡意賅
- 成語拼音:
- yán jiǎn yì gāi
- 成語解釋:
- 簡:簡潔;簡練;賅:完備。語言簡練;意思完備而透徹。也作“意簡言賅”。
- 成語出處: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上卷:“言簡理盡,遂成王言。”
* 關于意思的成語 形容意思的成語 描述意思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