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得不得的成語 (385個)

    261

    置之死地而后快

    成語拼音: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
    成語解釋:
    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腸狠毒。
    成語出處:
    宋 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262

    青山在,愁沒柴燒

    成語拼音: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chóu méi chái shāo
    成語解釋:
    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成語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姑娘身上大好,還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263

    青山在,怕沒柴燒

    成語拼音: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成語解釋:
    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成語出處:
    明 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留青山在,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任所,便好了。”
    264

    黯然失色

    成語拼音:
    àn rán shī sè
    成語解釋:
    黯然:昏暗的樣子;失色:失去光澤。原指心情沮喪;臉色難看。形容相比之下顯暗淡無光。有時也形容心情好。
    成語出處:
    清 冒襄《影梅庵憶語》:“頓使《會真》、《長恨》等篇黯然失色。”
    265

    斑駁陸離

    成語拼音:
    bān bó lù lí
    成語解釋:
    斑駁: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其它顏色;顯花花搭搭的;陸離:參差一的樣子。形容顏色雜亂一的樣子。
    成語出處:
    戰國 楚 屈原《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駁陸離其上下。”
    266

    閉口無言

    成語拼音:
    bì kǒu wú yán
    成語解釋:
    閉住嘴巴言語。形容對事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覺理虧而無話可講時的情態。參見“閉口言”。
    成語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關勝連忙答禮,閉口無言,手腳無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五回:“一席話說朱博如閉口無言,只別去。”
    267

    勞而獲

    成語拼音:
    bù láo ér huò
    成語解釋:
    獲:獲。自己勞動而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也作“勞而”。
    成語出處: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入官》:“所求于邇,故勞而也。”
    268

    巴蛇吞象

    成語拼音:
    bā shé tūn xiàng
    成語解釋:
    巴蛇:傳說中的大蛇。一條蛇想吞吃一條大象。比喻人心足,貪無厭
    成語出處: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269

    兵未血刃

    成語拼音:
    bīng wèi xuě rèn
    成語解釋:
    猶兵血刃。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勝利。
    成語出處: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 杜甫與嚴武》:“高適是肅宗所任命的統帥,永王為地方兵力所擊敗身死之后,高適兵未血刃而罷。”
    270

    屑毀譽

    成語拼音:
    bù xiè huǐ yù
    成語解釋:
    屑:,表示輕視態度;毀譽:毀謗和贊譽。指理睬別人的毀謗或贊譽。
    成語出處:
    《后漢書 馬廖傳》:“盡心納忠,屑毀譽。
    271

    屑一顧

    成語拼音:
    bù xiè yī gù
    成語解釋:
    屑:認為愿意做或愿意接受;一顧:看一下。一看。指對某些事物或人看起。
    成語出處: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龔彥佐序》:“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而伊尹屑一顧視焉。”
    272

    鄙夷

    成語拼音:
    bǐ yí bù xiè
    成語解釋:
    鄙夷:輕視,看起;屑:認為。輕視,看
    成語出處:
    葉圣陶《倪煥之》九:“難笑的平板的臉上卻浮著鄙夷屑的笑意。”
    273

    鄙于

    成語拼音:
    bǐ yú bù xiè
    成語解釋:
    鄙:粗俗卑鄙。屑:認為(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一顧的程度。指既丑陋又下賤,叫人看上眼。
    成語出處:
    274

    言而信

    成語拼音:
    bù yán ér xìn
    成語解釋:
    舊指君子用說什么就能到別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成語出處:
    《莊子·田子方》:“夫子言而信,比而周。”
    275

    義之財

    成語拼音:
    bù yì zhī cái
    成語解釋:
    義:正當;合理。應該到的或以正當的手段獲的錢財。
    成語出處:
    漢 劉向《列女傳 齊田稷母》:“義之財非吾有也,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276

    足掛齒

    成語拼音:
    bù zú guà chǐ
    成語解釋:
    足:;掛齒:說起;提到;掛在口上。在口頭上一提。用于對人表示輕蔑;也用于對己表示自謙。也作“足齒數”。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叔孫通傳》:“此皆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277

    在話下

    成語拼音:
    bù zài huà xià
    成語解釋:
    原多用于舊小說中;表示故事暫告一段落;轉入別的情節。現多指事物輕微;說或事情當然是這樣;用著說。
    成語出處: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四折:“以下各隨次第加官賜賞,這且在話下。”
    278

    足為怪

    成語拼音:
    bù zú wéi guài
    成語解釋:
    足:認為奇怪
    成語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2回:“主帥差矣!輸贏勝敗,兵家常事,足為怪。”
    279

    足為憑

    成語拼音:
    bù zú wéi píng
    成語解釋:
    足:;憑:憑據;根據。能當作憑證或根據。也作“足為據”。
    成語出處:
    宋 劉安世《盡言集 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開具乃委曲茍免之詞,足為憑。”
    280

    足為奇

    成語拼音:
    bù zú wéi qí
    成語解釋:
    足:認為奇怪。多指某種事物或現象很平常;沒有新奇之處。也作“足為怪”。
    成語出處:
    宋 畢仲游《祭范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然則公足為奇。”
    * 關于得不得的成語 形容得不得的成語 描述得不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