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應當的成語 (32個)
-
21
改節易操
- 成語拼音:
- gǎi jié yì cāo
- 成語解釋:
- 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多指喪失應當堅守的節操;也指去惡為善。同“改操易節”。
- 成語出處:
- 明 歸有光《上王都御史書》:“故以為人之賢不肖有定,而古之知人者,決于一見,而終其身不易。彼有改節易操者,必其始非本性,有矯而為之者。”
-
22
更令明號
- 成語拼音:
- gēng lìng míng hào
- 成語解釋:
- 重新申明號令。說明賢明君主應當取信于民。
- 成語出處: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
23
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 成語拼音:
- 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
- 成語解釋:
- 須:應當。指秘密的言談也可能泄漏
- 成語出處:
- 元·孟德耀《舉案齊眉》第二折:“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這小賤人無理,瞞著老夫,引著梅香去書房中看梁鴻去了。”
-
24
隔舍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 成語拼音:
- gé shě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
- 成語解釋:
- 須:應當。指秘密的言談也可能泄漏
- 成語出處: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60回:“正是隔舍須有耳,窗外豈無人!公子聽得仔細,即心中轉道:‘奇怪,難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
25
含垢納污
- 成語拼音:
- hán gòu nà wū
- 成語解釋:
- 垢、污:臟垢;污穢。心里忍受著羞恥和污辱。本指國君應當有容忍恥辱和誣枉的氣度。后指有容忍恥辱的度量;也轉用以形容穢惡聚集之處;或包容壞人壞事。
- 成語出處:
-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
26
君辱臣死
- 成語拼音:
- jūn rǔ chén sǐ
- 成語解釋:
- 封建禮教認為,帝王遭受恥辱,臣僚應當死節。
- 成語出處:
- 《國語·越語下》:“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
-
27
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
- 成語拼音:
- mò xìn zhí zhōng zhí,xū fáng rén bù rén
- 成語解釋:
- 直:公正,正直。不能簡單地相信別人很正直,而應當提防他存心不良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我幾番見那婆娘常常的只顧對我說些風話,我只以親嫂嫂一般相待。”
-
28
強賓不壓主
- 成語拼音:
- qiáng bīn bù yā zhǔ
- 成語解釋:
- 強:強勢。指客人應當讓主人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2回:“自古強賓不壓主,晁蓋強殺,只個遠來新到的人,安敢便來占上!”
-
29
全受全歸
- 成語拼音:
- quán shòu quán guī
- 成語解釋:
- 封建禮教認為人的身體來自父母,應當終身潔身自愛,以沒有受過污辱損害的身體回到父母生我時那樣。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于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
30
若烹小鮮
- 成語拼音:
- ruò pēng xiǎo xiān
- 成語解釋:
- 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后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
- 成語出處:
-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韓非子 解老》:“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
31
束手坐視
- 成語拼音:
- shù shǒu zuò shì
- 成語解釋:
- 拱著手,坐著看。比喻對應當管的事無能為力或不管不問。
- 成語出處:
- 《明史·徐有貞傳》:“京軍一出,日費不貲,遇漲則束手坐視,無所施力。”
-
32
天地經緯
- 成語拼音:
- tiān dì jīng wěi
- 成語解釋:
- 指天地間理所應當、無可非議的道理。引申為以天地為法度治理天下。
- 成語出處:
-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
* 關于應當的成語 形容應當的成語 描述應當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