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笑的成語 (14個)
-
1
發科打趣
- 成語拼音:
- fā kē dǎ qù
- 成語解釋:
- 科:古戲曲用語;打趣:用詼諧的言語湊趣助興。以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人發笑或拿人開玩笑
- 成語出處:
- 清·頤瑣《黃繡球》第15回:“那稿子是同黃通理大家參酌,中間也有發科打趣的處在。”
-
2
幼稚可笑
- 成語拼音:
- yòu zhì kě xiào
- 成語解釋:
- 頭腦簡單,讓人發笑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我們隊伍中曾經發生過的反對準備的意見是幼稚可笑的。”
-
3
忍俊不禁
- 成語拼音:
- rěn jùn bù jīn
- 成語解釋:
- 忍俊:原指抑制鋒芒外露;后指含笑。禁:止。不能克制自己;忍不住發笑。
- 成語出處:
- 唐 崔致遠《答徐州時溥書》:“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榮頗切。”
-
4
謔笑科諢
- 成語拼音:
- xuè xiào kē hùn
- 成語解釋:
- 謔笑:滑稽可笑;科諢:以動作、表情引人發笑。指情節滑稽逗人發笑的鬧劇動作
- 成語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2回:“且知賈母喜熱鬧,更喜謔笑科諢,便先點了一出,卻是《劉二當衣》。”
-
5
發科打諢
- 成語拼音:
- fā kē dǎ hùn
- 成語解釋:
- 以滑稽的動作和語言引人發笑。
- 成語出處:
- 明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連枝秀》:“錦心繡腹,宣揚《老子》經文,發科打諢,不離機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
-
6
插科使砌
- 成語拼音:
- chā kē shǐ qì
- 成語解釋:
- 砌,拼湊;捏造。指以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引人發笑。
- 成語出處: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一出:“苦會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歌笑滿堂中。”
-
7
妙語解頤
- 成語拼音:
- miào yǔ jiě yí
- 成語解釋:
- 解頤:開顏而笑。有趣的話引人發笑。
- 成語出處:
- 《漢書 匡衡傳》:“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
8
天大笑話
- 成語拼音:
- tiān dà xiào huà
- 成語解釋:
- 能引人發笑的話題
- 成語出處:
-
9
可發一噱
- 成語拼音:
- kě fā yī jué
- 成語解釋:
- 真引人發笑。
- 成語出處:
-
10
插科打諢
- 成語拼音:
- chā kē dǎ hùn
- 成語解釋:
- 科:古代戲曲用語;插科:指劇中人的表情和動作;諢:戲謔;開玩笑;打諢:用詼諧的語言相戲謔。指演劇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引觀眾發笑。現也指在鄭重場合中插入的戲謔動作或言語。也作“撒科打諢”、“攙科散諢”。
- 成語出處:
- 明 高明《琵琶記 副末開場》:“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
-
11
撮科打哄
- 成語拼音:
- cuō kē dǎ hòng
- 成語解釋:
- 猶言插科打諢。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
- 成語出處:
- 明 湯顯祖《南柯記 漫遣》:“自家揚州城中有名的一個溜二便是。一生浪蕩,半世風流。但是晦氣的人家,便請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與他鉆懶幫閑。”
-
12
彩衣娛親
- 成語拼音:
- cǎi yī yú qīn
- 成語解釋:
-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后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 成語出處:
- 西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于親側。”
-
13
撒科打諢
- 成語拼音:
- sā kē dǎ hùn
- 成語解釋:
- 穿插在戲曲表演中,使觀眾發笑的動作與道白。亦泛指引人發笑的言語、動作。
- 成語出處: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隨你自去的打斛斗、學踢弄、舞地鬼、喬扮神、撒科打諢、亂作胡為。”
-
14
洋相百出
- 成語拼音:
- yáng xiàng bǎi chū
- 成語解釋:
- 盡是逗人發笑的怪樣子
- 成語出處:
* 關于發笑的成語 形容發笑的成語 描述發笑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