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不可意的成語 (38個)
-
1
是可忍,孰不可忍
- 成語拼音:
-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 成語解釋:
- 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2
以不濟可
- 成語拼音:
- yǐ bù jì kě
- 成語解釋:
- 《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杜預注:“否,不可也。獻君之否,以成君可。”后以“以不濟可”指用否定錯誤意見的辦法,幫助國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濟
- 成語出處:
- 《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杜預注:“否,不可也。獻君之否,以成君可。”
-
3
可以意會,不可言傳
- 成語拼音:
- kě yǐ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
- 成語解釋:
- 會:領會,理解。只能心領神會,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 成語出處:
- 清·劉大魁《論文偶記》:“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
4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成語拼音:
- zhǐ kě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
- 成語解釋:
- 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 成語出處: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
5
必不得已
- 成語拼音:
- bì bù dé yǐ
- 成語解釋:
-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無可奈何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論語 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
6
不拔之志
- 成語拼音:
- bù bá zhī zhì
- 成語解釋:
- 比喻意志堅決,不可動搖。
- 成語出處:
- 《南史·沈約傳》:“執不拔之志,高臥東南。”
-
7
苞藏禍心
- 成語拼音:
- bāo cáng huò xīn
- 成語解釋:
- 苞:通“包”,包藏;禍心:害人之心。心里暗藏著不可告人的壞主意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陰懷妒害,苞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
-
8
不可思議
- 成語拼音:
- bù kě sī yì
- 成語解釋:
- 原是佛教用語;指神秘奧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語表達。后形容對事物情況、發展變化或言論無法想象很難理解。
- 成語出處:
- 《維摩詰經 不思議品》:“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慧遠義記:“不思據心,不議就口,解脫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
9
不易之論
- 成語拼音:
- bù yì zhī lùn
- 成語解釋:
- 易:變更。不可變更的言論。指論斷或意見完全正確。
- 成語出處: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歷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執筆,則是不易之論。”
-
10
陳雷膠漆
- 成語拼音:
- chén léi jiāo qī
- 成語解釋:
- 陳雷:指漢代人陳重和雷義;膠漆:膠和漆。比喻情投意合,親密無間。形容雙方關系親密,牢不可破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雷義傳》:“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 關于不可意的成語 形容不可意的成語 描述不可意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