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是從《孟子·盡心下》記載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來的: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
春秋時的曾參是個孝子。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此事被儒家傳為美談。
有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就這件事向孟子提問: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樣東西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公孫丑說:那么曾參父子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為什么父親死后,曾參只戒羊棗,不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卻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參會繼續吃膾炙而不吃羊棗。
根據以上記載,后人引申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比喻人人贊美和傳誦(多指詩文)。
膾炙人口的解釋
春秋時的曾參是個孝子。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此事被儒家傳為美談。
有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就這件事向孟子提問: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樣東西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公孫丑說:那么曾參父子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為什么父親死后,曾參只戒羊棗,不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卻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參會繼續吃膾炙而不吃羊棗。
根據以上記載,后人引申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比喻人人贊美和傳誦(多指詩文)。
- 成語名稱:
- 膾炙人口
- 成語拼音:
- kuài zhì rén kǒu
- 成語解釋:
- 膾:細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鮮美;使人愛吃。
- 典故出處: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敘不遇》:“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 成語例句:
- 一部膾炙人口的《國風》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聞一多《歌與詩》)
- 膾炙人口的詳細解釋
* 膾炙人口的故事:這個成語是從《孟子·盡心下》記載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來的: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春秋時的曾參是個孝子。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此事被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