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的人,從小就喜歡舞槍弄刀,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拜師學習。崔琰很聰明,再加上他學習很刻苦,后來成為一個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不愛說話,看起來呆頭呆腦的,所以有許多人都瞧不起他,說他將來不會有什么出息。崔琰卻說: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露出來,等崔林年紀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后來,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時做了司空,并被封為安陽侯。這個成語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名較晚。
大器晚成的解釋
- 成語名稱:
- 大器晚成
- 成語拼音:
- dà qì wǎn chéng
- 成語解釋:
-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后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也用作對長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種安慰。
- 典故出處:
- 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 成語例句:
- 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 大器晚成的詳細解釋
* 大器晚成的故事: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的人,從小就喜歡舞槍弄刀,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拜師學習。崔琰很聰明,再加上他學習很刻苦,后來成為一個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不愛說話,看起來呆頭呆腦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