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馬的成語 (448個)

    121

    之年

    成語拼音:
    quǎn mǎ zhī nián
    成語解釋:
    猶犬齒。
    成語出處:
    三國·魏·曹植《黃初六年令》:“將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之年,此難能也。”
    122

    墻頭

    成語拼音:
    qiáng tóu mǎ shàng
    成語解釋:
    為男女愛慕之典實。
    成語出處:
    唐 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妾弄青梅憑短墻,君騎白傍垂楊。墻頭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123

    權移鹿

    成語拼音:
    quán yí mǎ lù
    成語解釋:
    語本秦趙高指鹿為事。謂恃權專橫跋扈,任意顛倒是非。
    成語出處:
    語出秦·趙高指鹿為事。
    124

    人喊

    成語拼音:
    rén hǎn mǎ sī
    成語解釋:
    嘶:叫。人人在吶喊;在嘶叫。形容喧鬧嘈雜的聲音。
    成語出處:
    明 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4卷:“只聽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
    125

    倥傯

    成語拼音:
    róng mǎ kǒng zǒng
    成語解釋:
    形容軍務繁忙。戎:古代兵器的總稱;戎;借指軍事;倥傯;事多;繁忙。
    成語出處: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然至于戎倥傯,大勢已烈,只手難撐,不得不以一死報國家。”
    126

    人強

    成語拼音:
    rén qiáng mǎ zhuàng
    成語解釋:
    軍隊和匹都很強狀。形容軍威雄壯;精神抖擻。
    成語出處:
    元 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使不著人強壯,端的是鬼使神差。”
    127

    束兵秣

    成語拼音:
    shù bīng mò mǎ
    成語解釋:
    猶厲兵秣
    成語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束兵秣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
    128

    素車白

    成語拼音:
    sù chē bái mǎ
    成語解釋:
    舊時辦喪事用的車,后用作送葬的語詞。
    成語出處:
    《尸子》上卷:“湯之救旱,乘素車白,著布衣,嬰白茅。”
    129

    稱好

    成語拼音:
    sī mǎ chēng hǎo
    成語解釋:
    五代李瀚《蒙求》詩:“司稱好。”徐子光集注:“(后漢司徽)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后因以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
    成語出處:
    五代·李瀚《蒙求》詩:“司稱好。”徐子光集注:“(后漢司徽)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130

    高門

    成語拼音:
    sì mǎ gāo mén
    成語解釋:
    《漢書·于定國傳》:“始定國父于公,其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謂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為丞相,永為御史大夫,封侯傳世云。”后以“駟高門”謂門第顯赫。
    成語出處:
    《漢書·于定國傳》:“始定國父于公,其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謂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為丞相,永為御史大夫,封侯傳世云。”
    131

    毀車

    成語拼音:
    shā mǎ huǐ chē
    成語解釋:
    《后漢書 周燮傳》:“捍馮良呴年三十,為尉從佐。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后以“殺毀車”喻棄官歸隱。
    成語出處:
    《后漢書·周燮傳》:“[馮良]年三十,為尉從佐。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
    132

    難追

    成語拼音:
    sì mǎ nán zhuī
    成語解釋:
    :一車所駕的四匹。形容話已說出;就無法追回或說話算數。
    成語出處:
    《新五代史 晉高祖皇后李氏傳》:“不幸先帝厭代,嗣子承祧,不能繼好息民,而反虧恩負義。兵戈屢動,駟難追,戚實自貽,咎將誰執!”
    133

    同槽

    成語拼音:
    sān mǎ tóng cáo
    成語解釋:
    隱指司懿父子三人將篡奪魏的政權。也泛指陰謀篡權。
    成語出處:
    《晉書·宣帝紀》:“三國魏正始后,司懿與其子師昭執軍政大權,屏除異己,時有‘三同槽’之目。三,隱指懿父子三人。”
    134

    識涂老

    成語拼音:
    shí tú lǎo mǎ
    成語解釋:
    見“識途老”。
    成語出處:
    清·錢謙益《夜過磨盤嶺》詩:“攫食饑烏心未飽,識涂老足堪捫。”
    135

    塞翁得

    成語拼音:
    sāi wēng dé mǎ
    成語解釋:
    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成語出處:
    清·李漁《比目魚·耳熱》:“精神乏,安心要把驢兒跨,又誰知塞翁得,塞翁得。”
    136

    塞翁失

    成語拼音:
    sài wēng shī mǎ
    成語解釋:
    邊塞一老人丟失一匹;后此歸來;并帶回一匹駿。比喻雖然暫時受到損失;但從長遠看;也許會得到好處。
    成語出處: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137

    塞翁失,安知非福

    成語拼音:
    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
    成語解釋: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同“塞翁失”。
    成語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安知非福?”
    138

    塞翁失,焉知非福

    成語拼音:
    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
    成語解釋: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同“塞翁失,安知非福”。
    成語出處:
    《病玉緣》:“塞翁失,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到了日后,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
    139

    童牛角

    成語拼音:
    tóng niú jiǎo mǎ
    成語解釋:
    童牛:沒有角的牛;角:長角的。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也比喻違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成語出處:
    漢 揚雄《太玄 更》:“童牛角,不今不古。測曰,童牛角,變天常也。”
    140

    土牛木

    成語拼音:
    tǔ niú mù mǎ
    成語解釋:
    泥塑的牛,木做的。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
    成語出處:
    《關尹子 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雖情存牛之名,而心忘牛之實。”
    * 馬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