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風 (1028個)

    761

    攬火

    成語拼音:
    zhāo fēng lǎn huǒ
    成語解釋:
    比喻招惹是非。
    成語出處: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地方輕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門前窺瞰,招攬火。”
    762

    止燎

    成語拼音:
    zòng fēng zhǐ liáo
    成語解釋:
    用鼓的方法滅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卻反而助長其聲勢。
    成語出處:
    隋 王通《中說 問易》:“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止燎爾。”
    763

    中冓之言

    成語拼音:
    zhōng gòu zhī yán
    成語解釋:
    中冓:內室。內室的私房話。也指有傷化的丑話。
    成語出處:
    《詩經·鄘·墻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漢書·濟川王明傳》:“不窺人閨門之私,聽聞中冓之言。”
    764

    逐日追

    成語拼音:
    zhú rì zhuī fēng
    成語解釋:
    逐日:追逐太陽;追:追趕。形容馬跑得極快。
    成語出處:
    《梁書·元帝紀》:“騎則逐日追,弓則吟猿落雁。”
    765

    正始之音

    成語拼音:
    zhèng shǐ zhī yīn
    成語解釋:
    ①指魏晉玄談氣。出現于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流,盛于洛下,世稱“正始之音”。②指純正的樂聲。
    成語出處:
    《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吐金聲于中朝,此子復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
    766

    醉玉頹山

    成語拼音:
    zuì yù tuí shān
    成語解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后以“醉玉頹山”形容男子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采。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宋·秦觀《滿庭芳》詞:“相如,方病酒,一觴一詠,賓有群賢。便扶起燈前,醉玉頹山。
    767

    別創一格

    成語拼音:
    bié chuàng yí gé
    成語解釋:
    指開創一種新的格或形式。
    成語出處: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 杜甫與蘇渙》:“僅存的三首,從內容來說,實在是別創一格。”
    768

    鼻端出火

    成語拼音:
    bí duān chū huǒ
    成語解釋:
    形容意氣發;情緒激昂。
    成語出處:
    見“鼻頭出火”。
    769

    比戶可封

    成語拼音:
    bǐ hù kě fēng
    成語解釋:
    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俗淳美。
    成語出處:
    見“比屋可封”。
    770

    百花齊放

    成語拼音:
    bǎi huā qí fàng
    成語解釋:
    百花:泛指各種花卉;齊:同時。①各種各樣的花卉同時開花。②現常比喻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格的自由發展。也形容文化藝術和各行業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
    成語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顧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齊放。”
    771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成語拼音:
    bǎi huā qí fàng,bǎi jiā zhēng míng
    成語解釋:
    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成語出處: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772

    別開一格

    成語拼音:
    bié kāi yí gé
    成語解釋:
    指開創一種新的格或形式。
    成語出處:
    陳春華《丙午萍醴起義記》:“是役事跡,馮自由同志之《開國前革命史》已將大略記錄,故本篇別開一格。將當日香港《中國日報》紀錄及由各方面采集之資料,詳細排敘,不厭求詳。”
    773

    不落窠臼

    成語拼音:
    bù luò kē jiù
    成語解釋:
    窠臼:舊框框;老套子;現成格式。比喻有獨創格;不落俗套。也作“不落俗套”。
    成語出處:
    明 胡應麟《詩藪》:“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
    774

    變容改俗

    成語拼音:
    biàn róng gǎi sú
    成語解釋:
    指改變貌習俗。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 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775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成語拼音:
    bù rù hǔ xué,bù dé hǔ zǐ
    成語解釋:
    不進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擔險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776

    不識不知

    成語拼音:
    bù shí bù zhī
    成語解釋:
    沒有多少知識。舊喻民淳樸。
    成語出處: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777

    比屋而封

    成語拼音:
    bǐ wū ér fēng
    成語解釋: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稱俗淳美。
    成語出處:
    《尚書大傳》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漢 陸賈《新語 無為》:“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教化使然也。”
    778

    春和景明

    成語拼音:
    chūn hé jǐng míng
    成語解釋:
    春光和煦,景鮮明艷麗。
    成語出處: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779

    慘綠年華

    成語拼音:
    cǎn lǜ nián huá
    成語解釋:
    華正茂的青年時期。
    成語出處:
    清 龔自珍《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詩之七:“十年提倡受思身,慘綠年華記憶真。”
    780

    纏綿蘊藉

    成語拼音:
    chán mián yùn jiè
    成語解釋:
    蘊藉:含蓄而不直露。形容格情調委婉細膩,含蓄而有節制。
    成語出處:
    清 劉熙載《藝概 詞曲概》:“觀彼所制,圓溜瀟灑,纏綿蘊藉,于此事固若有別材也。
    * 風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