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小學常考易錯成語 (445個)

    381

    鄭人買履

    成語拼音:
    zhèng rén mǎi lǚ
    成語解釋:
    履:鞋。形容有的人脫離實際;只按教條辦事。
    成語出處: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382

    自我陶醉

    成語拼音:
    zì wǒ táo zuì
    成語解釋:
    形容不適當地自我欣賞。陶醉:沉醉在某種境界或情緒中。
    成語出處: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俠(漸漸激昂起來,顯出自我陶醉的神氣)‘我俠累,手有搏虎之力,比姜太公還要足智多謀,誰個能夠把我怎樣?’”
    383

    忠心耿耿

    成語拼音:
    zhōng xīn gěng gěng
    成語解釋:
    耿耿:忠誠的樣子。形容非忠誠。
    成語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7回:“當日令尊伯伯為國捐軀,雖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384

    自相矛盾

    成語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成語解釋: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觸。矛:古時用來進攻的銳器;盾:古時用來防身的盾牌。
    成語出處:
    《韓非子 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385

    朝云暮雨

    成語拼音:
    zhāo yún mù yǔ
    成語解釋:
    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變化,舊時用以喻指男女的歡會。
    成語出處: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386

    張牙舞爪

    成語拼音:
    zhāng yá wǔ zhǎo
    成語解釋:
    張:顯露;張開;張牙:張開嘴露著牙;舞:揮舞;揮動。原形容野獸兇猛的樣子。現多比喻敵人或壞人猖狂兇惡的樣子。
    成語出處:
    《敦煌變文集 孔子項托相問書》:“魚生三日游于江湖,龍生三日張牙舞爪。”
    387

    壯志凌云

    成語拼音:
    zhuàng zhì líng yún
    成語解釋:
    宏偉的志向直上云宵(凌:升上)。形容志向十分遠大。
    成語出處:
    漢 班固《漢書 揚雄傳》:“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凌云之志。”
    388

    自知之明

    成語拼音:
    zì zhī zhī míng
    成語解釋:
    自己了解自己這樣的明智。指對自己的(優)缺點了解得透徹。明:明智。
    成語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389

    不速之客

    成語拼音:
    bù sù zhī kè
    成語解釋:
    速:邀請。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成語出處:
    《周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孔穎達疏:“速,召也。不須召喚之客有三人自來。”
    390

    恍然大悟

    成語拼音:
    huǎng rán dà wù
    成語解釋:
    恍然:猛然醒悟的樣子;悟:理解、明白。指忽然一下子明白;覺悟過來。
    成語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五卷:“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391

    目不暇接

    成語拼音:
    mù bù xiá jiē
    成語解釋:
    暇:閑暇;接:接收。可看的東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過來了。
    成語出處: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之二》:“見其揚翬振彩,倏來倏往,目不暇給。”
    392

    身臨其境

    成語拼音:
    shēn lín qí jìng
    成語解釋:
    身:親身;臨:到;其:那個;境:環境;地方。親身到過那個地方。
    成語出處:
    明 袁宏道《八識略說序》:“向非身歷其境,惡能窮其邊崖,指其歸宿者哉!”
    393

    應接不暇

    成語拼音:
    yìng jiē bù xiá
    成語解釋:
    暇。空閑。風景好看;東西好而多;看不過來;或人、事物太多;來不及接待、應付。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394

    語重心長

    成語拼音:
    yǔ zhòng xīn cháng
    成語解釋:
    重:鄭重。懇切話說得誠懇;有分量;心意深長。
    成語出處:
    清 洛日生《海國英雄記 回唐》:“嘆別離苦況,轉忘了母親的語重心長。”
    395

    見微知著

    成語拼音:
    jiàn wēi zhī zhù
    成語解釋:
    微:微;著:明顯。看到一點苗頭;就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成語出處: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396

    漫不經心

    成語拼音:
    màn bù jīng xīn
    成語解釋:
    漫:隨便;不受約束;經心:在意;留心。說話辦事不用心慮;隨隨便便;不在乎。
    成語出處:
    明 朱國楨《涌幢品 存問》:“近見使者至城外,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經心。”
    397

    司空見慣

    成語拼音:
    sī kōng jiàn guàn
    成語解釋:
    司空:古代官名;見慣:見而習慣了。原指司空看慣了某事以為平淡;后比喻見之事;不足為奇。
    成語出處:
    唐 孟棨《本事詩 情感》:“劉于席上賦詩曰:‘……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398

    安居樂業

    成語拼音:
    ān jū lè yè
    成語解釋:
    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職業。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形容社會治理得好;生活、生產、思想狀況安于正
    成語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貨殖傳序》:“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
    399

    不言而喻

    成語拼音:
    bù yán ér yù
    成語解釋:
    言:說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成語出處: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400

    莫名其妙

    成語拼音:
    mò míng qí miào
    成語解釋:
    莫:沒有什么人;名:表達;說出。沒有人能夠說出其中的奧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理。
    成語出處: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陬邑官親》:“及進西瓜湯,飲蘭雪茶,莫名其妙。”
    * 小學常考易錯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