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八的成語 (1050個)

    681

    日中必昃,月滿必虧

    成語拼音:
    rì zhōng bì zè,yuè mǎn bì kuī
    成語解釋:
    昃:太陽偏西。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滿圓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出處: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9卷:“日中必昃,月滿必虧。明公功名到此,已無可加,急流勇退,此其時矣。”
    682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成語拼音: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
    成語解釋: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成語出處:
    《周易 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683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成語拼音: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
    成語解釋:
    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
    成語出處:
    《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684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成語拼音:
    rì zhōng zé yí,yuè mǎn zé kuī
    成語解釋:
    移:遷移。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滿圓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
    685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成語拼音:
    rì zhōng zé zè,yuè mǎn zé kuī
    成語解釋: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滿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成語出處:
    《易 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686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成語拼音:
    rì zhōng zé zè,yuè yíng zé shí
    成語解釋:
    昃:太陽偏西。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滿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出處:
    《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687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成語拼音:
    shì bù guān jǐ,gāo gāo guà qǐ
    成語解釋:
    認為事情與己無關,把它擱在一邊不管。
    成語出處:
    莆仙戲《父子恨》:“古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688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成語拼音:
    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
    成語解釋:
    指別人已有進步,當另眼相看。
    成語出處: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689

    上不屬天,下不著地

    成語拼音:
    shàng bù shǔ tiān,xià bù zháo dì
    成語解釋:
    屬:接連。指不著邊際,沒有著落
    成語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解老》:“上不屬天,下不著地。”
    690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成語拼音: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成語解釋:
    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細做。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691

    十步之內,自有芳草

    成語拼音:
    shí bù zhī nèi,zì yǒu fāng cǎo
    成語解釋: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成語出處:
    《隋書·煬帝紀》:“方今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天奇秀!”
    692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成語拼音:
    shí bù zhī nèi,bì yǒu fāng cǎo
    成語解釋: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成語出處:
    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693

    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成語拼音:
    shàng bù zháo tiān,xià bù zháo dì
    成語解釋:
    比喻兩頭沒有著落。
    成語出處: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解老》:“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
    694

    說到曹操,曹操就到

    成語拼音:
    shuō dào cáo cāo,cáo cāo jiù dào
    成語解釋:
    指談論到某人,某人恰巧來了。
    成語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29回:“無巧不成書!說到曹操,曹操就到。”
    695

    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成語拼音:
    shùn dào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成語解釋: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同“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成語出處:
    晉·司馬彪《戰略》:“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696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成語拼音:
    shùn dé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成語解釋: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山無名,事故不成’。”
    697

    順德者吉,逆天者兇

    成語拼音:
    shùn dé zhě jí,nì tiān zhě xiōng
    成語解釋:
    順:依順;吉:吉利;逆:違逆;兇:不幸。符合道德的就可得到吉利,違背天意的必定遭受災禍
    成語出處: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你道順德者吉,逆天者兇,我怎肯二意三心,背義忘恩,有始無終。”
    698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成語拼音:
    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
    成語解釋: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699

    視而弗見,聽而弗聞

    成語拼音:
    shì ér fú jiàn,tīng ér fú wén
    成語解釋: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成語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咸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700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成語拼音:
    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成語解釋: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在于各人的領會。
    成語出處:
    《易·系辭上》:“紀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八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