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 (764個)
-
661
遺世越俗
- 成語拼音:
- yí shì yuè sú
- 成語解釋:
- 超脫世俗。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曹植《七啟》:“亦將有才人妙妓,遺世越俗,揚《北里》之流聲,紹《陽阿》之妙曲。”
-
662
揚武耀威
- 成語拼音:
- yáng wǔ yào wēi
- 成語解釋:
- 見“揚威曜武”。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臣已有退諸葛亮之計。不用魏軍揚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
663
英雄所見略同
- 成語拼音:
- yīng xióng suǒ jiàn lüè tóng
- 成語解釋:
- 所見:所見到的,指見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見解基本相同同。這是對意見相同的雙方表示贊美的話。
- 成語出處:
- 晉 虞溥《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
664
一行作吏
- 成語拼音:
- yī xíng zuò lì
- 成語解釋:
- 一經做了官。
- 成語出處:
- 三國 魏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
-
665
鷹揚虎視
- 成語拼音:
- yīng yáng hǔ shì
- 成語解釋:
- 象鷹那樣飛翔,如虎一般雄視。形容十分威武。
- 成語出處:
- 《詩經·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周易·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三國魏·應璩《與侍郎曹長思書》:“王肅以宿德顯授,何曾以后進見拔,皆鷹揚虎視,有萬里之望。”
-
666
引喻失義
- 成語拼音:
- yǐn yù shī yì
- 成語解釋:
- 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 成語出處:
- 三國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667
以銖程鎰
- 成語拼音:
- yǐ zhū chéng yì
- 成語解釋:
- 用銖同鎰作比較,表示很不相稱。
- 成語出處:
- 明·姚士粦《見只編》卷上:“陳水南臬憲嘗以南唐李昪宜繼唐后,遂改馬令《南唐書》為《唐馀紀傳》,此猶蕭常以《三國·蜀志》為《續后漢書》也。然昭烈世系甚明,猶覺以銖程鎰……昪本安吉砦將潘某之子,昪姓實潘也……”
-
668
刖趾適履
- 成語拼音:
- yuè zhǐ shì lǚ
- 成語解釋:
- 鞋小腳大,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實際,勉強遷就,生搬硬套。
- 成語出處:
- 三國 魏 魚豢《魏略》:“刖趾適履,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
-
669
怡志養神
- 成語拼音:
- yí zhì yǎng shén
- 成語解釋:
- 怡養神志,使之安適愉快。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十八:“長寄靈岳,怡志養神。”
-
670
睚眥之隙
- 成語拼音:
- yá zì zhī xì
- 成語解釋:
- 睚:眼眶;眥:眼角;睚眥:生氣瞪眼。別人瞪眼這樣小的怨恨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
-
671
芝艾俱焚
- 成語拼音:
- zhī ài jù fén
- 成語解釋:
- 芝艾:比喻美和惡。芝艾同被燒毀。比喻好的壞的同歸于盡。
- 成語出處:
- 《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若苗穢害田,隨風烈火,芝艾俱焚,安能自別乎?”
-
672
逐臭之夫
- 成語拼音:
- zhú chòu zhī fū
- 成語解釋:
- 比喻嗜好怪癖,與眾不同的人。
- 成語出處:
- 三國 魏 曹植《與楊德祖書》:“人各有好尚,蘭茝蓀蕙之芳,眾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
673
載馳載驅
- 成語拼音:
- zǎi chí zǎi qū
- 成語解釋:
- 謂車馬疾行。
- 成語出處:
- 《詩·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高亨注:“載,猶乃也,發語詞。載、驅,車馬疾行。”三國·魏·曹丕《善哉行》之一:“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
674
珠翠之珍
- 成語拼音:
- zhū cuì zhī zhēn
- 成語解釋:
- 指水陸所產的美味食物。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 曹植《七啟》:“山鵽斥鷃,珠翠之珍。”
-
675
坐而待弊
- 成語拼音:
- zuò ér dài bì
- 成語解釋:
- 坐著等死。比喻遭遇危難而不采取積極的措施。
- 成語出處:
- 語出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
676
植發沖冠
- 成語拼音:
- zhí fā chōng guàn
- 成語解釋:
- 頭發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踴躍之狀。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嵇康《養生論》:“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
-
677
作奸犯科
- 成語拼音:
- zuò jiān fàn kē
- 成語解釋:
- 作奸:干壞事;科:科條;法律條文。為非作歹;觸犯律條。
- 成語出處: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
678
炙雞漬酒
- 成語拼音:
- zhì jī zì jiǔ
- 成語解釋:
- 《后漢書·徐稚傳》“稚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以水漬綿,使有酒氣,斗米飯,白茅為藉,以雞置前,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徐穉傳》“穉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
679
指南攻北
- 成語拼音:
- zhǐ nán gōng běi
- 成語解釋:
- 猶聲東擊西。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
-
680
眾難群疑
- 成語拼音:
- zhòng nán qún yí
- 成語解釋:
- 眾人心中都有疑難。
- 成語出處: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 三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