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成語 (360個)
-
201
三過家門而不入
- 成語拼音:
- sān guò jiā mén ér bù rù
- 成語解釋:
- 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熱心工作,因公忘私
- 成語出處:
- 陶鑄《崇高的理想》:“如眾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
-
202
三過其門而不入
- 成語拼音:
- 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
- 成語解釋:
-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熱心工作,因公忘私。
- 成語出處:
- 《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
203
四海之內皆兄弟
- 成語拼音:
-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 成語解釋:
-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四海”指天下,全國。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204
十家鍋灶九不同
- 成語拼音:
- shí jiā guō zào jiǔ bù tóng
- 成語解釋:
- 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難求得一致
- 成語出處:
- 李茂榮《人望幸福樹望春》:“你姓張,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鍋灶九不同。”
-
205
三句話不離本行
- 成語拼音:
-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
- 成語解釋:
- 行:行當,職業。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范圍。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206
是可忍,孰不可容
- 成語拼音:
-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óng
- 成語解釋:
- 是:這個;孰:什么。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絕不能容忍
- 成語出處:
- 《梁書·元帝紀》:“畢、原、……是可忍也,孰不可容!”
-
207
是可忍,孰不可忍
- 成語拼音:
-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 成語解釋:
- 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208
上梁不正下梁歪
- 成語拼音:
- shàng liáng bù zhèng xià liáng wāi
- 成語解釋:
- 上梁:指上級或長輩。比喻在上的人行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著做壞事。
- 成語出處:
- 晉 楊泉《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
-
209
神龍見首不見尾
- 成語拼音:
- shén lóng jiàn shǒu bù jiàn wěi
- 成語解釋:
- 原是談詩的神韻,后比喻人的行蹤詭秘,剛一露面又不見了。也比喻言辭閃爍,使人捉摸不透。
- 成語出處:
- 清 趙執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
-
210
三人行,必有我師
- 成語拼音:
-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 成語解釋:
-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211
識時務者為俊杰
- 成語拼音:
-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 成語解釋:
- 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干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
- 成語出處:
- 晉 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
212
上天不負苦心人
- 成語拼音:
- shàng tiān bù fù kǔ xīn rén
- 成語解釋:
- 負:虧欠,辜負。上天不會虧待苦心經營的人。形容埋頭苦干的人最后會成功的
- 成語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雖然多辛苦了幾次如今卻高高中了個第三,可謂上天不負苦心人,文章自有定論。”
-
213
事無不可對人言
- 成語拼音:
- shì wú bù kě duì rén yán
- 成語解釋:
- 言:說。沒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公開
- 成語出處:
- 《宋史·司馬光傳》:“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
-
214
樹欲靜而風不寧
- 成語拼音: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níng
- 成語解釋: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現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 成語出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1卷:“王爵笑道:‘只怕樹欲靜而風不寧,便動動也不妨。’尼姑道:‘相公休得取笑!’”
-
215
樹欲靜而風不停
- 成語拼音: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tíng
- 成語解釋: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現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 成語出處:
- 《孔子家語·致思》:“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
-
216
樹欲靜而風不息
- 成語拼音: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
- 成語解釋:
- 靜:平靜;息:平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成語出處: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皋魚增感。”
-
217
樹欲靜而風不止
- 成語拼音: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 成語解釋:
- 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成語出處: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
218
死要面子活受罪
- 成語拼音:
-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
- 成語解釋:
- 指因愛面子而遭受痛苦
- 成語出處: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阿巧姐卻是有點如俗語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記三家出張,頗以為苦。”
-
219
樹欲息而風不停
- 成語拼音:
- shù yù xī ér fēng bù tíng
- 成語解釋: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現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 成語出處:
- 宋·陳亮《祭凌存仲母夫人立》:“樹欲息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
-
220
山雨欲來風滿樓
- 成語拼音:
- shān yǔ yù lái fēng mǎn lóu
- 成語解釋:
- 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情勢。
- 成語出處:
-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七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