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頭路的意思 走回頭路的讀音和出處
- 走
- 回
- 頭
- 路
- 成語名稱:
- 走回頭路
- 成語拼音:
- [zǒu huí tóu lù]
- 成語解釋:
- 比喻倒退或按已經不合時宜的老規矩辦事
- 成語出處:
- 錢鐘書《圍城》:“我鬼迷昏了頭,卻不過高松年的情面,吃了許多苦,還要半途而廢,走回頭路!”
- 成語例句:
- 郁達夫《感傷的行旅》:“大丈夫是不走回頭路的。”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貶義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賓語;指墨守成規
- 結構類型:
- 動賓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當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走迴頭路
- 英文翻譯:
- Turn around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走回頭路”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動賓式成語 路的成語 Z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比喻 不合時宜 老規矩 辦事
“走回頭路”的單字解釋
【走】:1.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行走。走路。孩子會走了。馬不走了。2.跑:奔走。3.(車、船等)運行;移動;挪動:鐘不走了。這條船一個鐘頭能走三十里。你這步棋走壞了。4.趨向;呈現某種趨勢:走紅。走熱。5.離開;去:車剛走。我明天要走了。請你走一趟吧。把箱子抬走。6.指人死(婉辭):她還這么年輕就走了。7.(親友之間)來往:走娘家。走親戚。他們兩家走得很近。8.通過:咱們走這個門出去吧。9.漏出;泄漏:走氣。走風。說走了嘴。10.姓。
【回】:1.曲折環繞:回旋。巡回。迂回。回形針。峰回路轉。2.從別處到原來的地方;還:回家。回鄉。送回原處。3.掉轉:回頭。回過身來。4.答復;回報:回信。回敬。5.回稟。6.謝絕(邀請);退掉(預定的酒席等);辭去(伙計、傭工):送來的禮物都回了。7.指事情、動作的次數:來了一回。聽過兩回。那是另一回事。8.說書的一個段落,章回小說的一章:一百二十回抄本《紅樓夢》。9.回族:回民。10.姓。11.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面,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從別處到原處:從郵局取回一個包裹。書報閱后,請放回原處。
【頭】:[tóu]1.人身最上部或動物最前部長著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頭發或所留頭發的樣式:剃頭。梳頭。平頭。分頭。你的臉形留這種頭不合適。3.物體的頂端或末梢:山頭。筆頭兒。中間粗,兩頭兒細。4.事情的起點或終點:話頭兒。提個頭兒。這種日子到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兒啊!5.物品的殘余部分:布頭兒。蠟頭兒。鉛筆頭兒。6.頭目:李頭兒。他是這一幫人的頭兒。7.方面:他們是一頭兒的。心掛兩頭。8.第一:頭等。頭號。9.領頭的;次序居先的:頭車。頭馬。頭羊。10.姓。[tou]1.(頭兒)名詞后綴。a)接于名詞性詞根:木頭。石頭。骨頭。舌頭。罐頭。苗頭。b)接于動詞詞根:念頭。扣頭。饒頭。嚼頭兒。看頭兒。聽頭兒。c)接于形容詞詞根:準頭。甜頭兒。2.方位詞后綴:上頭。下頭。前頭。后頭。里頭。外頭。
【路】:1.道路:陸路。水路。大路。同路。2.路程:八千里路。路遙知馬力。3.(路兒)途徑;門路:生路。活路兒。4.條理:理路。思路。筆路。5.地區;方面:南路貨。外路人。各路英雄。6.路線:三路進軍。七路公共汽車。7.種類;等次:這一路人。哪一路病?。頭路貨。紙有好幾路。二三路角色。8.用于隊伍的行列,相當于“排”、“行”:四路縱隊。9.姓。
“走回頭路”的相關成語
“走回頭路”的關聯成語
走字的成語
回字的成語
頭字的成語
路字的成語
走開頭的成語
回開頭的成語
頭開頭的成語
路開頭的成語
zou的成語
hui的成語
tou的成語
lu的成語
zhtl的成語
走回什么什么的成語
走什么頭什么的成語
走什么什么路的成語
什么回頭什么的成語
什么回什么路的成語
什么什么頭路的成語
“走回頭路”造句
我是個走得慢的人,但我從來不走回頭路。
有生之年應盡量不走回頭路,回憶和眷戀或許才能得以妥善保存。獨木舟
他會走回頭路,重新室女座和你的第2宮,從4月8日至7月20日.
死馬跳連環,車走回頭路;洞拐打連發,有種你就來。
與其走回頭路,來回多耗四日去接蓮諾一個人,還不如往東北方向走,直接到賀爾斯領辦完了事,大家再西去維桑跟蓮諾會合。
不,不是出去,而是要繼續前進,因為出去就是走回頭路,無法到達塔頂。
“行者道:‘老兒,莫說哈話,我們出家人不走回頭路!’”。
辦法是人想出來的,肯定不能走回頭路,說不定鬼手還在外面等著我們自投羅網。
柳城準備走回頭路,等到這些怪物的仇恨消失后再想辦法往前進,可是一個回頭,發現身后竟然也有兩只喪尸怪物步履蹣跚的朝著自己走來。
有些事,我們因為好奇,想去做,但是決絕不能做,因為走錯一步,就再難走回頭路;有些事,我們因為好奇,想去做,而且一定要去做,也許好奇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輝煌和財富。
* 走回頭路的意思 走回頭路的成語解釋 走回頭路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