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鼻子灰的意思 碰一鼻子灰的讀音和出處
- 碰
- 一
- 鼻
- 子
- 灰
- 成語名稱:
- 碰一鼻子灰
- 成語拼音:
- [pèng yī bí zǐ huī]
- 成語解釋:
- 想討好而結果落個沒趣
- 成語出處:
- 鄧小平《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問題》:“你們可能碰一鼻子灰,或者對你們提出的問題不重視,或者對問題見解不同。”
- 成語例句:
- 王朔《我是你爸爸》:“他就是帶著全世界的道義去和他們評說也會碰一鼻子灰。”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貶義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口語
- 結構類型:
- 動賓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當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碰一鼻子灰
- 英文翻譯:
- A touch of ashes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碰一鼻子灰”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一的成語 五字成語 動賓式成語 P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討好 結果
“碰一鼻子灰”的單字解釋
【碰】:1.運動著的物體跟別的物體突然接觸:碰杯。不小心腿在門上碰了一下。2.碰見;遇到:碰面。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3.試探:碰碰機會。我去碰一下看,說不定他在家。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鼻】:1.鼻子,人和高等動物的嗅覺器官和呼吸器官:鼻子。2.鼻兒,器物突出帶孔的部分:針鼻兒。門鼻兒。3.創始:鼻祖。
【子】: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后輩人,年輕人)。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棋子兒。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10.用于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13.個別量詞后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14.姓。
【灰】:1.物體燃燒后的剩余物:爐灰。煙灰。2.塵土:灰塵。3.特指石灰:抹灰。4.像木柴灰那樣的顏色。5.消沉失望:灰心。
“碰一鼻子灰”的相關成語
“碰一鼻子灰”的關聯成語
碰字的成語
一字的成語
鼻字的成語
子字的成語
灰字的成語
碰開頭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鼻開頭的成語
子開頭的成語
灰開頭的成語
peng的成語
yi的成語
bi的成語
zi的成語
hui的成語
pybzh的成語
“碰一鼻子灰”造句
下面有些同志可能主觀性強些,你們可能碰一鼻子灰,或者對你們提出的問題不重視,或者對問題見解不同,而且很可能他們的見解是錯誤的。
她怕碰一鼻子灰,話到了嘴邊,她又把它吞了下去.
假使我真的去試探一下,準會碰一鼻子灰。
我每次試著向上司提些建議的時候,都感覺是碰一鼻子灰。
獸皇以前沒少想法子騙里恩,結果不管軟硬,全都碰一鼻子灰,后來獸皇一想,不就是個椅子而已,也沒有必要這樣費盡心思,也就放棄了。
尚明今碰一鼻子灰,臉上有些掛不住了。
薛歸本想戴罪立功,哪知碰一鼻子灰,嚇得冷汗直冒,道:“卑職不敢。
今天白天在外面到處奔走,卻不是吃了閉門羹就是碰一鼻子灰,原本心情已經很差,只是卻沒想到回到家后卻可以看到兩個都很不錯的年輕人。
在他的印象里,記者站那些老記者們每次采訪回來都是碰一鼻子灰,然后一頓抱怨啊?“有沒有打算弄個個人專訪啊?”。
荊山之玉,誰人不愛,他們這么做也很正常,只不過到時候,肯定會碰一鼻子灰。
* 碰一鼻子灰的意思 碰一鼻子灰的成語解釋 碰一鼻子灰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