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對號入座的意思 對號入座的讀音和出處

    • duì
    • hào
    • zuò
    成語名稱:
    對號入座
    成語拼音:
    [duì hào rù zuò]
    成語解釋:
    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氣,對于未點名的批評自己跳出來認賬或把人或物放到應該放的位置上去
    成語出處:
    張恨水《夜深沉》第八回:“第三件事是去買兩天對號入座的戲票子。”
    成語例句:
    曹禺《我對戲劇創作的希望》:“‘對號入座’,大家都懂。”
    是否常用:
    常用成語
    感情褒貶:
    中性成語
    成語詞性:
    作謂語、賓語;用于人與事
    結構類型:
    連動式成語
    形成年代:
    當代成語
    標準拼音:
    繁體字形:
    對號入座
    英文翻譯:
    Take a seat
    成語故事:
    成語接龍:
    “對號入座”成語接龍
    成語分類:
    四字成語 連動式成語 D開頭的成語
    成語關注:
    比喻 不住 點名 批評 跳出來 放到 應該 位置 上去

    成語對號入座

    “對號入座”的單字解釋

    】:1.回答:對答如流。2.向著;朝著:槍口對準敵人。3.對抗;敵對:對手。針鋒相對。4.對待。例:對事不對人。5.正確;正常;相合:這話很對。神色不對。數目不對,還差一些。6.把兩個東西放在一起比較,看是否相符合:校對。對表。7.使兩個東西接觸或配合:把破鏡片對到一起。對榫。8.投合;適合:倆人很對脾氣。對心思。9.成雙的:對聯。10.攙入(多指液體):對水。11.?介詞。1.與“對于”用法基本相同,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對你的建議,他很重視。2.對待:小王對他有意見。3.朝;向:對人民負責。
    】:[hào]1.名稱:國號。年號。2.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別號,后來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孔明是諸葛亮的號。3.商店:商號。銀號。分號。寶號。4.標志;信號:記號。問號。加減號。暗號兒。擊掌為號。5.排定的次第:掛號。編號。6.表示等級:大號。中號。小號。五號字。7.種;類:這號人甭理他。這號生意不能做。8.(號兒)指某種人員:病號。傷號。彩號。9.表示次序(多放在數字后)。a)一般的:第三號簡報。門牌二號。b)特指一個月里的日子:五月一號是國際勞動節。10.姓。11.號令:發號施令。12.號筒。13.軍隊或樂隊里所用的西式喇叭。14.用號吹出的表示一定意義的聲音:起床號。集合號。沖鋒號。[háo]1.拖長聲音大聲叫喚:呼號。號叫。北風怒號。2.大聲哭:哀號。
    】:1.進去。與“出”相對:入場。入冬。2.參加:入伍。入團。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歲入。5.入聲。
    】:1.座位:座次。滿座。這個劇場有五千個座兒。2.放在器物底下墊著的東西:茶碗座兒。石碑座兒。3.星座:大熊座。天琴座。4.敬辭,舊時稱高級長官:軍座(稱軍長)。5.多用于較大或固定的物體:一座山。一座水庫。一座高樓。6.姓。

    “對號入座”的相關成語

    “對號入座”的關聯成語

    “對號入座”造句

    飛機對號入座,登機后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而今,類似的自動對號入座者也不乏其人,更不用說文學素養不高的職高學生,他們常會對教材中的反面人物不知所措,這種態度會妨礙自己品賞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表現形式等方面的美。

    我們都太容易讓一首歌帶自己對號入座,聽見一首歌的時候,好像自己就行走在歌詞里。習慣了把自己偽裝起來,告訴別人,我還是那個我。晚安。

    歡迎乘坐快樂365列車,請你拿好幸福包速速對號入座,檢查健康,歡笑,好運有沒帶上,最后系好平安的安全帶,祝你本次旅行玩的盡興,玩出生活好味道!

    通過對剛度矩陣及荷載列陣集成方法的探討,用“對號入座”的方法得到結構整體剛度矩陣和結構整體荷載列陣.

    介紹了矩陣對號入座法,在熔煉爐砌體中的界面力學熱應力有限元中的應用。

    你的話,我總會對號入座,然后自己在那里亂想一通。李宮俊 

    對號入座,飛機有配載平衡的.

    當老板進行泛泛的批評時,不要對號入座

    同時,也不能照搬照套外國的立法實踐,不能簡單地“對號入座”,“水土不服”的事我們不能干。

    * 對號入座的意思 對號入座的成語解釋 對號入座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
    chengrenyouxi